河南曲子简直像美丽年轻的姑娘一样,温柔、活泼、健康,令人喜爱。她的音乐剧具有迷人的魅力,全国大型的音乐演奏团体都把他的“十八板连奏”作为保留节目(武汉艺术剧院今年拿她出国演奏,受到苏联和欧洲国家的好评)。

谈到河南曲子的发展,我们不能忘掉朱万明、朱六来两位老师傅的功绩。原来河南曲剧的前身是明清以来的“牌子曲”变化为河南的“高跷曲”后,1926年由朱万明、朱六来为首的艺人们把它搬上了舞台。从此这朵艺术之花,放射出了他自己特有的奇彩异香来。由一个形式转化为另一个形式,也是艺术上惊天动地的变革。“高跷曲”转化为戏剧形式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为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成千成百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劳动。但朱万明、朱六来在这个过程中的功绩是显著的,他们是用毕生心血来浇灌了这朵鲜花。

朱万明先生

朱万明是临汝县铁炉人,今年六十五岁了。他一生酷爱曲子,钻研音乐,少年时学了不少牌子,积极活动组织唱“高跷曲”。当时高跷曲较柔婉,拐腔多而低沉(保持着牌子曲的特点,所以叫哼曲子)这种唱腔已不能适应于高跷曲愉快跳跃的特点了。于是朱万明就致力于唱腔的改革。从1916年起,改革了常用的几个牌子银纽丝、阳调、剪剪花、满舟、汉江、哭书韵、慢垛等(办法是切去部分空音,变动提高过于低沉的乐句)唱腔改动了,弦子也势必随之改动。于是参照了越调、坠子的大弦进行了创造,有了曲子的阳调大过门,又重新组织了“十八板”(原十八板仅有“开首”,又增添了“状元游街”、“过街俏”等)成为今日的“十八板”拉法。后来音乐上日趋完整,才成为今日的河南曲剧。

朱六来先生

朱六来是洛阳大屯人,少年时也是唱高跷曲的好手,接受了新唱腔后他更有所丰富,搬上舞台成为初期的戏剧形式,他和朱天水(艺名香水,洛阳人)共同钻研,采用了部分戏剧舞蹈,吸收了生活中朴实的动作加以提炼,形成一套特有的表演艺术(当时曲剧不用锣鼓,舞蹈动作柔和自然),后来又和朱双奇、刘宝才、冯章禄等名演员合作唱遍了豫西、豫中地区,足迹所到之处,这种新的形式就生了根,开了花。当1930年左右,河南已有很多曲子剧团了。

曲剧这朵花在全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远播至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十多个省份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有他的足迹和大部分的爱好者,成为一个群众影响极大的剧种了。她的改革创始人朱万明、朱六来等今日仍不懈地致力于自己的艺术事业。他们栽培、灌溉,由唇红齿白的少年直至须发苍苍的老年,花费了几十年可贵的劳动,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