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曲剧是怎样诞生的

李贯通

河南曲剧优美动听,易学易唱,很快发展到了全国,在全国有365个剧种中,排列第八位,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只有河南曲剧有具体的诞生地,能说清楚历史的渊源。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从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了两次升华,完成了三部曲,即高跷曲子——台子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这两次升华都是在登封李洼村完成的。

(1) 高台曲子在登封李洼村诞生

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是在李洼村开始的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时,农民的生活很苦,衣难遮体,食难充饥,临汝县郑铁楼村的朱万明一行几人,(有汝州的、汝阳的、也有南阳的)到李洼村卖艺谋生,也是幕名朝着李祖白而来。李祖白就把他们安排住在本村李家祠堂里,吃饭就到各户家里,你家安排一人,他家安排两人,这顿在这家,下顿到那家,要求大家热情招待。在村里的十字口踩高跷演出,这是村里的中心点,地方也最空旷。

刚踩着高跷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连就下了5,6天,天晴了,地上到处污泥多深,没过脚脖,仍然无法演出,都很着急。这时候,李洼村的负責人李祖白,(保长,李家的祖长、打过煤窑,哄过戏),感到无法给群众交待,而且 早已心中有数,和朱万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吧。汝州的一行人听了大吃一惊,又很难为情,不答应吧,在人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待咱又厚诚又亲热,无法张口拒绝;要是答应吧,去掉高跷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又有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之说。可还不能不把他的话当真,思考再三,他们一行几人商量,只在这里登台唱一次,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就这样,他们很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1926年农历4月初7日,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他们拉道具的铁角车拉过来做为平台,上边同时能站上两三个人,他们去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站在平台上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很受群众欢迎。

这种演唱形式是高跷曲子到舞台曲子的过度,最突出的贡献是去掉了高跷,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这就是舞台曲剧的萌芽,舞台曲剧的胚胎阶段。这一大步是苍天给李洼人的恩赐,客观条件使李祖白对高跷曲子有了新的创意,产生了改造高跷曲子的念头。李祖白领过戏,胸有成竹,有了新思路,新概念,提出---去掉高跷,台子上唱曲子。从此,使高跷曲子的表现形式向舞台曲子的表现形式的转化迈开了关键的第一步。 这一新的发明创造为河南曲剧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谁也没有想到,这不在意的举动,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后来供认这是曲剧的第一次登台,是曲剧的开始,是曲剧的诞生,第一次登台的地方,就是曲剧诞生的地方,就是曲剧的诞生地,曲剧在登封李洼村第一次登上了高台,李洼村就是曲剧的诞生地,李洼的李祖白创造了高台曲子,是曲剧的创始人,关遇龙、朱万明第一次登台,是曲剧登台的带头人,登封是河南曲子的诞生地,汝州是第一次登台演员的出(诞)生地。

(2)、舞台曲子在李洼村诞生

——台子曲子转为舞台曲子是在李洼村开始的

(后来叫河南曲剧)

二个月的时间快过去了,很快就要到农历六月十三日了。在李洼村这天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刹庙会,据说是龙王的生日。每到这天,家家都要为龙王摆祭品,村里用文艺演唱表示庆贺,热闹非凡,以求龙王普降及时雨,施恩于民,五谷丰登。过去都有踩高跷,撑旱船,唱越调,说大鼓书,唱尖板词的形式。今年有了新招,都认为唱台子曲子很新鲜,也免得到外地找剧团,提前就作准备,李祖白组织,在龙王庙前用砖垒起了一个长8米,宽2.5米,高0.5米方台子,买了红布加工成一块大布挂在龙王庙门口墙上做底幕,当时叫遮堂布,唱戏的在上场前站在后边,台子下看不到,大家又兑白布做个棚,挂在台子顶上,拉弦的,打鼓的都坐在东头,加上了小铜器。这就象个台子了。这种形式搬用于当时的越调和高调(叫梆子戏)。这个小舞台至今还保存完好,有时还用来临时搞个小唱,开会讲话等。

这次登上舞台演唱的都是本村人和周围几县的名人,(朱万明一行走后,无有联系没再回来,也不再登台)本村有拉弦的,有打鼓的,有会踩高跷唱曲子的李圪塔、李小央、李文卓、李老虎、李大川,李七林,李银祥,李老戴,伊川的陈长安、郭太超(郭圪垃)、孔海东、刘金水、李长水,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王宽、白黑旦等。他们都是与李洼相距1-2里的临村人,他们过去逢李洼庙会,都不请自到,也有提前相约。今天一说在台子上唱曲子,都高兴透了。一分主次角,又配些配角就开戏了,越唱越来劲,一连唱了三天。演的有二进宫、书馆会、丁郎认父、丁生扫雪、天河记、刘全进瓜、哭红堂、武松杀嫂等剧目。刘金水演的怕老婆顶灯台独角戏,从那时越唱越好,唱遍了各地,唱来了几代人,这些人在文革前后才去世。这是李洼人在我国打的第一个曲剧舞台,唱的第一回舞台曲剧。这就是是舞台曲剧的正式诞生,从此有了河南曲剧。

李洼村的六月十三日庙会有个怪现象,晴空万里,开演半个时辰时,一定要下大雨,让人却躲闪不及,说也奇怪,半个时辰过后,又烈日当头,人站在水里,仍不误看戏,雨也只下方远二里地。年年下雨,年年唱戏,一直到现在还很灵验,你要不信 可去一试,现在仍唱庙会戏。李洼人爱曲子戏,村大人多,有力量为戏曲投资,而且也都爱付出,也有基础,早些年,外地人-- -柱自掌班,在村里成立过越调剧团。在这个庙会过后,就在龙王庙门对面30米处盖起了戏楼。

李洼人爱高跷曲子戏,有上百年历史,在附近很有名气,李老虎演的水平最高,会蹦会跳,会坐地而起。会拉弦子的,打铜器的就十几人,代代有人。唱差不多的人就更多。连智力不全的人都会曲子戏,李更须智力不正常,会拉大弦,(5年前去世了)智力不全的程章说话都不到位,却哼起曲子调来有板有眼,一点不差……一家族宗几代会唱会拉的就有十多家:祖孙三代的有:李银祥-李水清-李贯英;李天要-李超-李延章;李老戴-李大川-李锁和李发庭;李小央-李贯卿-李延斌和李世斌(会唱、会拉大弦);李银川的三个儿子李雷、李金铎、李长青、孙子李宏民;李七林-李大卿父子;李圪塔-李群多(会拉会唱),李稳铎、李老汉、李妞妞(兄妹)-李秀芳;吕发魁,吕炎明-吕改良叔侄三人;会拉大弦的李梦机-李天新-李丙辰祖孙三人;李老万-李更须父子;李卿瑞-李少峰和李红梅(会唱)叔侄(女)三人;李同乐-李干卿(掌鼓)父子二人;李作敬,李长帅(硬场)兄弟二人……。李洼村的高跷戏在当地很有名气,不断到各地演出,方圆百里都说李洼是曲子窝。

正是李洼这块特殊的土壤,具备了让曲剧从去掉高跷唱平台戏的萌芽状态,过渡到舞台曲剧,让其诞生并成长壮大。李洼的庙会是曲剧成长的客观条件,也是催化剂,李洼人酷爱曲剧,在群众中有近百年踩高跷的历史基础,有会唱会拉的艺人是曲剧能成长的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力量大有经济实力,建了小台子和戏楼,有自己的乐队,有哄过越调剧团的经验作基础,这是曲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这三个条件,只有在李洼村才同时具备,如果是在别村即是去掉高跷,在平台上唱几段戏,曲剧也不会正式诞生,更无法成长,也就不会发展到各地之说。恐怕早已夭折了。正是李洼曲剧舞台戏的演唱,才影响到各地,有了多家唱曲剧的组织。无形中 也促成了朱万明一行人二年后(1928年)再次登台演唱,公开演唱。 李洼人打了第一个曲剧舞台,唱了第一场舞台曲剧,曲剧在这里完成了曲剧诞生的三步曲——由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台子曲子又转到舞台曲子,开始走上发展状大,后来叫河南曲剧。河南曲剧在李洼村正式诞生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