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是我们河南的第二大戏曲剧种,优美,抒情,婉转,轻灵,是一个群众基础非常厚实的戏曲剧种。以前我是不大关注戏曲的,喜欢偶尔听听歌曲。有一次,大概是上初二的时候,为了讨奶奶的喜欢,我给她老人家买了一个轻巧的录音机,买了几盒磁带——征求她的意见,买的是曲剧王秀玲老师的《风雪配》和张新芳老师的《陈三两》。为了进一步使奶奶高兴,我就不跟其他的小伙伴们出去疯跑,专心陪奶奶听戏。当时的心里并没打算细细地听,左右不过是应应景。谁知道,曲剧的魅力太大了,一盒《风雪配》和一盒《陈三两》就把我征服了。我当时真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真的没有想到曲剧这么美,那个曲胡,悠扬婉转,美不胜收,能把人的魂儿都给拉出来。不爱上曲剧还倒无事,一爱上了真的是不能自拔。有时间奶奶不听了,我还在抱着它仔细地听,随着那甜润的声音沉入到梦乡里。听地多了,自己就开始哼哼,同学们听我哼哼的是戏,都打趣我疯了。我才不管呢,我自得其乐。爷爷看到我喜欢,又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曲剧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曲子迷,迷曲子,三天唱跑大闺女。这是曲剧魅力的见证。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大队里看过曲剧大师张新芳的电影《陈三两》,痴迷地不得了,随着放映班到处跑。在八十年代,曲剧的另一个大家马骐老先生曾来我们镇上礼堂里献艺,场面异常火爆,一票难求。爷爷对这些都是如数家珍,对自己的家乡戏那份深深的感情,也使地我深受感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这种珍贵感情的感染。这些戏曲,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人们丰富感情的寄托和依靠,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现在受各种快餐文化的冲击,戏曲一度萎靡,颓废。但我相信戏曲一定会再度辉煌的,因为这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宝贝,和我们的情感最贴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喜欢戏曲的不太多,以我自身的经历来反思,这与戏曲的宣传程度不够都很大的关系,在民族经历了浮躁,狂欢式的歧路生活后,我们依旧回回归到安静,平和的氛围中去的。戏曲扎根在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里,是中华文明催生出来的一枝绚烂的香浓之花,焉能不会再度兴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