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中缘》原来是一出小戏,长不过一个小时,过去通常用来作“垫戏”演出。但由于这是一出演绎将一个男人藏在柜子中引出来的爱情故事,剧中的主角“淘气”又是个面丑心善的丑角人物,颇具有河南戏《卷席筒》中小仓娃的特质,另外该剧人物不多,但丑行、生旦齐全,唱腔委婉动听,表演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所以被全国差不多的剧种看好,秦腔、京剧、评剧、豫剧、曲剧、越剧、黄梅戏、川剧、汉剧、晋剧、桂剧、淮剧、河北梆子、蒲剧、吕剧及二人转等剧种均有上演,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传统戏。甚至还被改编为话剧和戏曲小品上演。
这是一出关于岳家小将的短戏,这出小戏主要有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很简单。岳飞在风波亭遇害后,一家人又遭官兵追捕,次子岳雷为保护母亲逃离,途中被官兵冲散。岳雷被官兵追赶,慌不择路,万分危急,闯入了刘玉莲(有的戏叫许翠莲)家。独自一人在家的玉莲,得知他是忠良之后,担着风险将岳雷藏在自已的柜子中,才脱离了危险。送母亲去舅舅家走亲戚的哥哥淘气突然返回,要开柜子取东西。哥哥要开,妹妹坐在柜子上不让开,引起了一场惹人发笑,纯朴诙谐,妙趣横生的戏曲矛盾。身明大义的母亲回来,问明经过,得知是被奸臣所害的抗金英雄岳飞之子,遂使将玉莲于岳雷缔结了良缘。
《柜中缘》是九十多年前,秦腔艺人孙仁玉所著(后来也有人说真正编剧并不是孙仁玉,而是孙的同仁李干臣),但近几年来在剧种归属上却出现了一些分歧,四川有人说《柜中缘》是川剧传统戏,湖北有人说是汉剧的传统戏,又有人说河北梆子是《柜中缘》的老祖宗,山西也有人说《柜中缘》是山西梆子的传统戏。我们河南戏不与他们争,明确说明是从秦腔移植过来的,但经过了整理与加工。
河北梆子名家李桂云最早将此剧做了移植,1956年,汉剧大师陈伯华和京剧名家吴素秋等同时将此剧移植过去,并成为各自的保留剧目。后来京剧名家李玉茹亦曾改编。直到2010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五晚,还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了京剧折子戏《柜中缘》。
我最早看的是五十多年前在开封名旦王敬先演出的《柜中缘》,她饰演刘玉莲,饰演淘气的回想不起来了。但事情被母亲发现后,王敬先唱的那段埋怨岳雷的唱段:“我把公子来埋怨,你遇的事儿本可怜!你也不向东家去走,也不向西家窜,偏偏地来到了俺家园”,却还记忆犹新。当年关灵凤也演过这出戏。整出戏演得欢快,不时引来阵阵笑声。
这出主要以小丑应工的小戏,早在在曲剧登台演出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由洛阳第一代丑角朱双奇演出,后经王振东等人不断加工,逐渐成为曲剧的代表剧目。建国以后,洛阳市曲剧团曾以此剧目招待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足迹也遍及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至今仍是洛阳市曲剧团的保留剧目,李天方、孔素红还经常演着这出戏,昨天晚上《梨园春》还演出了孔素红在这出戏中一个很小的片段。另外,省曲剧团杨帅学、刘艳丽演起来《柜中缘》也很拿手,但我看他们的演出都是一些片段,但一段一段接起来,加上幼时不止一次看过《柜中缘》的全剧,还是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印象。曲剧《柜中缘》的最大看点是:一是这出戏的表演,淘气通身都是戏,把个心地善良、有点过于憨厚的淘气表现得入木三分;二是剧中人的唱腔,虽没有大段唱腔,但听起来曲剧味特浓;三是语言极具生活气息,例如淘气口中是“角儿起”(意即“角儿里”)就把人弄的笑半天。
曲剧还将《柜中缘》拍成了以“音配像”形式的电影,这部电影更接近秦腔演出版本,戏中女主角仍使用许翠莲这个名字,而她救起的那个人没有用秦腔中的李映南,仍用了岳飞之子岳雷为名。这出戏的原剧饰演淘气的是国家一级演员、曲剧艺术表演家马逢春,原剧录音不像现在曲剧唱腔中受豫剧影响,过于张扬,过于外露,还是保留了曲剧原来的朴实、厚重的演唱风格。
【附】视频: 河南曲剧音配像《柜中缘》全剧 马逢春 王少坤 何灵珍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ign="9"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Y2OTc3OTk2/v.swf"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quality="high" allowfullscreen="true"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