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早期也由男的控制舞台,女角当然也要由男性扮演,这就是所谓男旦,说的文雅一些,叫做“乾旦”。曲剧早期男旦很多,有名气的洛阳一带有朱天水、刘卫生等人,在开封的就数李金波与李玉林两人了。
(一)
我在开封上学时就看过他们不少的戏,至今还能回忆起他们唱戏的诸多往事。当年他们都是挂头牌的主演,他们各在一个戏班子,李金波所在的戏班叫开封民众曲剧社,而李玉林所在戏班的叫开封新生曲剧社。
我看李金波的戏是在解放前夕,那时我才九岁。是我二哥带我看了他的第一出戏《铡西宫》(连台本戏《刘公案》中的一部),他在戏中扮演女一号西宫娘娘。在看戏前听人说过,李金波是男的,镶有满口金牙,受孩童好奇心理的驱使,他一出场我首先关注的便是他的牙齿,但他很注意自己的口型,从不张大嘴唱戏,我始终没看清他嘴里的金牙。但他扮相漂亮,妩媚多姿,怎么看也看不出他是个男旦。他用假嗓捏着腔唱戏,但时不时还露出他的本腔来,所以从这一点还能看出他的男儿本色。他的唱腔中,既包含着女性的娇柔,又流淌着男性的刚毅,这便形成了他大小嗓相结合,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唱腔特点。在他的这出戏里,他的表演泼辣夸张,演活了骄矜狠毒的西宫。后来看他的《小姑贤》,他扮演的小家碧玉,与《铡西宫》中个角色形成极大反差,他通过明快流畅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成功塑造出一个聪慧贤淑的小姑娘。李金波还是一位爱“捣鼓”的男旦,据说他的戏装上用电线串缀许多小彩色灯泡,靠干电池作电源,能使戏装彩光闪闪,真的来个光彩照人。
他很注意研究曲剧的化妆,这倒是真的。有资料显示, 1939年,李金波来到抗战后方——安徽界首,在文化村与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同台演出《高平关》,轰动界首。1940年,在文化村戏园演义务戏,参加演出的有京剧、豫梆、评剧、四平调、曲剧等剧种。李金波演《祭江》饰演孙尚香,因曲剧初登舞台,尚处萌芽时期,服装简陋,但唱腔很受欢迎。李金波真假嗓结合,天衣无缝。行腔委婉流畅,音质优美,一大段唱竟招来四五次好。评剧演员白桂花讽刺说:“哈!穿的跟要饭的一样,还这麽受欢迎!”李金波想,曲剧服装就是不如其他剧种,只有把别剧种好的东西借鉴过来,才能振兴发展曲剧。
李金波下场后没走,他站在舞台旁专心看演出,当看到白桂花饰演的《花为媒》中的闺门旦扮相俊美,动作风流大方,服装光彩夺目,一亮相就博得满堂彩时,内心十分佩服。从此以后,他虚心向其他剧种学习,决心改革曲剧的化装和表演艺术,为曲剧争地位,听人说他在戏装上用电线穿缀许多小彩色灯泡,靠干电池作电源,能使戏装彩光闪闪,就不足为奇了。
李玉林比李金波小五六岁,他所带领的曲剧戏班在解放前后也在开封演出。解放后与李金波带领的曲剧戏班合并,组建为开封市曲剧团,成为两大主演。他们两人有过愉快的合作,曾在《钱塘县》、《贫郎恨》等戏中同台演出,1952年参加中南六省二市戏曲汇演时,他们带去的《白蛇传》获奖剧目奖,演员李金波、杨金城、李玉林、白雅泉获优秀演奏员奖。之后张新芳加入该团,李金波调到郑州,李玉林、张新芳就挑起了开封市曲剧团的重任,后来张新芳又调到郑州那是以后的事了。
我看过他主演的《陈三两爬堂》及《搬窑》,扮相颇雅,身段飘逸,唱腔优美,板式丰富。1956年参加省首届戏曲汇演,凭借《搬窑》荣获了演员一等奖(李金波凭借《祭江》也荣获演员一等奖)。
(二)
这一节,我根据网络资料,来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生平。
李金波(1914——1987)出生在禹县方岗村。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李金波从小聪慧好学,酷爱戏曲,八九岁就在家乡演过“越调”。后向关应超、朱有、徐文彬、陈万顺等人求教,经过勤学苦练,加上自己有一副好嗓子,19岁登台演出《压塔》(扮演白素贞),就轰动了四乡。
李金波登上曲剧舞台,正置曲剧处于发展时期。他的舞台艺术活动,丰富了早期曲剧艺术史的内容。李金波曾先后和陈万顺、刘喜、任俊杰等人搭班,组织剧社,并常被推选为领导人,带领大家到各地演戏,为发展曲剧艺术不辞辛劳。1943年,他与白永玲等组建“抗建剧社”自编自演宣传抗日剧目《长台关》。1945年.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茂恩说曲剧“淫腔浪调,有伤风化”,下令取绨曲剧。以李金波为首的艺人们极为愤慨,他勇敢地率领剧社到当时的省会开封,挂牌演出“南平调”(取气愤“难平”的谐音),并从洛阳请来了朱六来和安尽岑,约同刘卫生、朱双奇、程金宝、刘鸿章和安尽岑的学生李太安、安景智等名家前来助阵。在广大群众支持下,迫使刘茂恩不得不收回禁令,各地曲剧班社从此又获新生。
李金波毕生为曲剧发扬光大殚精竭虑,为曲剧创新、传承无私奉献。河南“曲剧皇后”张新芳及王秀玲等名角都曾受过他的教益。他的唱腔端正清雅,音质纯净,真假声结合得当,吐字清晰,行腔委婉流畅,善用鼻音,风格鲜明。代表性的有《压塔》、《祭塔》、《祭江》、《丁郎认父》等。
李玉林(1920—1969) 原名李章林,临汝县观音堂村人。自幼酷爱高台曲,十余岁曾登台演出。十七岁到湖北老河口正式入班学曲剧,习青衣、花旦。出科后搭班演出于豫西南、豫中各地,后到洛阳搭班,颇有影响。1949年11月加入开封市民众曲剧社,担任主演。他擅唱工,尤以大段抒情唱段见长。唱腔真假声结合,能充分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行腔的偷字、闪板缜密严谨,“阳调”、“小汉江”、“软书”、“诗篇”等曲牌排字极巧,轻重缓急适度自然,韵味纯正。早期演出《劝坟》饰演嫂子,唱段中以情带唱,唱中夹白,白中夹以“娃儿们哪”、“他大婶儿呀”等地方方言,亲切感人。后期演出《搬窑》,饰演王宝钏,悲怨中蕴藉着不屈之气,表演生动细腻,唱腔声情交融。他台风严谨,始终保持提前化妆、酝酿感情、带戏上场的习惯。其唱腔录音作为教材广为流传。
1952年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断桥》获得奖状。1953年被选为民众曲剧社社长。1956年随剧社并入开封曲剧团,担任业务副团长。“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1969年病逝,终年49岁。1979年开封市人民政府为其平反昭雪。
他们生前留下声像资料很少,现在把他们早年录制的两段唱腔的唱词附在最后,以作为对他们的怀念。
1、李金波《祭塔》唱词
士林儿啊!
休提起当年已往,
提起来当年事叫娘好悲伤。
娘本是一条白蛇深山修养,
三千年才修成二八娇娘。
娘修行我就在峨眉山上,
峨眉山白云洞娘把身藏。
那一日在洞中精神不爽,
一心心贪红尘望望时光。
行走在桃花山,妖风一阵响,
偶遇见小青儿二八娇娘。
小青儿她生来性情野仗,
她要与有为娘大排战场。
娘祭起捆妖绳将她捆绑,
捆三捆放三放未把她命伤。
小青儿念为娘恩深义广,
她情愿做奴婢侍奉为娘。
皆因为三月清明西湖玩赏,
儿的父去上坟同船过江。
船行走江心内大雨猛降,
下大雨淋湿了娘的衣裳。
淋湿我的衣,无处去躲藏,
借儿父一把雨伞转回家乡。
到次日讨雨伞龙王府上,
小青儿做媒红配对成双。
皆因为儿父家贫无有奉养,
娘无奈盗官宝惹出祸殃。
县官中将儿父拿奔堂上,
问一名死罪绑赴法场。
娘无奈同青儿闹奔堂上,
闹他个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地覆天翻日月无光。
县官低下头心思暗想,
就知道儿的父身受冤枉。
虽然饶了命,发配公堂上,
问一名从军发配、发配从军到在镇江。
有为娘同青儿镇江赶上,
十字街开药店四海名扬,
老法海散瘟病财源聚广。
(唱词未完 先到这里。)
2、李玉林《钱塘县》唱词
离了后堂去大厅,
迈步行走暗想情。
虽然是花开满庭院,
怎耐我心烦难看黄与红。
只为女儿婚姻事,
花冯两家把亲争。
花府官高势力大,
倚权仗势有恶名。
虽然说女攀高门是正理,
这种豪门攀不成。
冯家******
有才有德钱塘闻名。
有心将亲事许冯家,
怎奈冯家太贫穷。
再说不把冯家许,
女儿她爱文才愿配冯兴。
在后堂她苦口把我劝,
劝的老身心更明。
女儿又把巧计定,
以文定婚、辞去花家、定下冯家、婉转推脱、免的花家是非生。
女儿主意真是好,
使老身去掉愁眉换笑容。
多亏她读书把功用,
果然是见识过人、有才有智、想的清
怎不叫做娘的喜在心中。
将身坐在大厅等,
单等着二公子和两家媒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