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曲剧《歌唱》再次全新改版,成为自2010年首演后的第三次改版。这一版本的《歌唱》实现了颠覆式创作,不仅主创团队是全新的,就连灯光、舞美等都实现创新。北京市曲剧团将以此剧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此外,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北京曲剧《歌唱》在未来还将借助市场化渠道实现全国巡演,在票房得到充分保证的同时,艺术水准也在市场的检验下得到有效提升,两全其美。
三次改版 让作品更有嚼头
7月,新版《歌唱》即将首演,当谈及《歌唱》四年三次的改编历程时,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孙东兴感叹不已,在他看来,每一次改版都为作品带来全新体验,也在不断探索中慢慢摸透了剧本的内涵。早在2010年,北京市曲剧团就想创作一部主旋律作品,当时团里通过和主管部门沟通,发现著名作家兰晓龙的电影剧本《歌唱》非常不错,适合改编为北京曲剧作品。北京市曲剧团当机立断,于是第一版北京曲剧作品《歌唱》就诞生了。到了2011年,北京市曲剧团对《歌唱》进行改版,第二版《歌唱》最大的创新在于全面启用80后演员。“主演杨海岗当时正好32岁,与主角岁数完全一致,因此能够更好彰显人物性格。”孙东兴介绍,第二版《歌唱》演出后产生轰动效应,还获得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
到了2014年,《歌唱》迎来第三次改版。此次改编完全是颠覆式的,主创团队全部更换,甚至在舞台布置、灯光、美术方面全面调整。此次改版邀请了王向明担当导演。孙东兴表示,王向明导演特别喜欢兰晓龙的作品,而且他对于《歌唱》的内涵把握极好,提出《歌唱》就是表达了“既是旅途中的一首歌也是一首歌的旅程”,我们要通过舞台呈现,建立起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敬畏和缅怀的改版理念。
深化内容 展现时代风貌
《歌唱》的剧情根据《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创作这首歌时的真实故事生发出来,讲述为准备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演出,天津某文工团懂西洋乐器的编剧王同志,带着该团的张会计、水暖工赵管子一起到北京买铜管乐器。到了北京,一直为没能完成创作新歌曲任务而焦虑的王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在首都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在天安门广场上不断地灵感迸发,终于创作出《歌唱祖国》这首所有中国人都喜爱的名曲。
“《歌唱》从背景而言讲得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个年代的事儿,所以通过表演要展现出当年的味道,要让现在的观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感觉,而不是片面的用当代的眼光看过去。”孙东兴表示,例如,当年新中国的十大建筑,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建造完成的,但经过了60年风雨,依然矗立在那里,成为首都的地标。然而现在却出现了豆腐渣工程,为什么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可以创造奇迹,而现在不行?全新改版的《歌唱》想要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时代精神。但是现在除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少有人再了解当年的情况,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把这样的精神展现给年轻的观众。
玩转市场 要口碑也要票房
好作品要通过好票房反映出来。孙东兴透露,《歌唱》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争取7月5日在大兴影剧院实现首次彩排,7月6-7日连演4场,随后,10月4-9日《歌唱》将在海淀剧院,为新中国成立65周年献礼演出。在未来,还将依托合作伙伴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通过自己旗下的全国剧院和剧场,实现开始全国巡演。此后,《歌唱》将成为北京市曲剧团的常演剧目。
在市场营销方面,孙东兴表示,由于《歌唱》有着浓厚的主旋律色彩,因此将主打“红色市场”,例如在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红色节日档期力求该剧能够多演出。在大家关心的票价方面,《歌唱》将延续北京曲剧的一贯定价策略,最高票价不超过380元,同时每场都会售出一定比例的100元以下低价票。
2013年,北京市曲剧团全年演出341场,实现演出收入1280.46万元。与2012年相比,商演场次增加47场,而商演收入增加541.94万元,涨幅高达127.49%,大剧场单场平均收入突破10万元。从一年排不了一出新戏,到2013年的马不停蹄;从2010年人均月收入3300元,到2013年人均月收入7100元。市场营销和原创内容成为让曲剧团快步飞奔的两条腿。
“好的内容是我们走市场的基石,北京市曲剧团未来将努力实现每年新创2台剧目,复排1—2台剧目,为北京曲剧实现一定的剧目积累,进而能够更好的闯市场。”孙东兴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