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曲传乡音 情牵二十载——南阳市曲剧团二十年间七次赴湖北省熊口农场演出
距湖北省潜江市15公里,座落着一个驰名全国农垦系统的花园式农场:熊口农场。
熊口农场是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兴办棉纺厂,通过滚雪球似的发展,拉长产业链,到现在已拥有轧花厂、榨油厂、织布厂、制衣厂等10多家企业,每年为农场创造的利润高达千余万元。
11月29日,南阳市曲剧团全体演职员赴熊口农场演出,这已是剧团二十年来第七次赴熊口农场演出。
说到南阳市曲剧团与熊口农场的关系,还要从五十年前说起。熊口历史上为古云梦泽一隅,是远近闻名的血吸虫重疫区,人烟稀少,旱涝灾害频繁,十年九不收。1957年,熊口农场成立,在此后的8年间先后换了7任书记,1970年,36岁的秦银科扛起了熊口农场“当家人”的重担,“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这是农场党委书记秦银科的理政思想。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一场“战天斗地”的土地平整战役拉开了。秦银科与万余名农工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开展了一次又一次战天斗地的大运动。经过10多个冬春的鏖战,熊口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万亩农场土地逐渐平整,500多公里渠道和60多公里的路修通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熊口人硬是把原来凹凸不平的3万亩冷浸田和旱包子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旱轮作、高产稳产的棋盘状良田。
农场的农工们大部分都来自河南,其中以南阳居多,农工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艰苦奋战,闲暇之余更加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一土一木,更想念家乡的勾魂曲剧……几经周折,1988年,南阳市曲剧团首次赴熊口农场演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远离家乡的农工们非常激动,亲切的乡音,熟悉的曲调,释放了埋藏心中许久的思念之情!连农场领导也没想到戏曲的魅力居然这么大……此后每隔两年,剧团都要到熊口农场来演出,日子久了,剧团与农工们不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剧团的演员,农工们都能亲切的叫上名来,有的演员和农工们还是远方亲戚,亲上加亲。剧团根据农场的特点,每次来都编排了农工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让农工们看着更有味,工作起来更有劲。同时,随着农业条件的改善,秦银科等农场党委领导又创办棉纺厂、制衣厂,走一条以农养工,以工哺农的产业化道路。熊口农场不断延伸棉花加工生产链,轧花厂、榨油厂、织布厂等10多家企业相继诞生。现如今,熊口农场工农业总产值近3亿元,全场农工住宅基本楼房化、队队通水泥路,户户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千余户农工家庭使用了沼气池,改厕300余个,场容场貌焕然一新,熊口农场已成为潜江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本。
如今的农场,俯拾即是美景,万亩连片的棉田一望无垠,棉花长势旺盛,挂满了棉蕾。在水杉、杨柳掩映下,平整洁净的水泥砼路整齐得如同方格棋盘,水渠纵横其间,无声地滋润着肥沃的土地。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农工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剧团演职员手把手的教农工们表演戏曲、小品、秧歌等节目,许多农工下地里好把式,上台来好演员,能歌善舞,劳累了一天,晚上大家齐聚在农场的休闲广场里,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勾画出一幅美好的和谐家园图。
二十年间,南阳市曲剧团在赴熊口农场的演出中,亲眼目睹了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演职员和农工们互相扶持、帮助,充满乡情的曲调增添了农工们的生活色彩,农工们对生活的感悟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灵感。延续二十年的演出,使艺术、乡情、亲情融合在一起,汇成一道美丽的旋律在荆楚大地上回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