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州有句俗话:老汝州的曲子—地道货。

这是一腔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声音,这是凝结着人杰地灵老汝州情感的一腔雅韵。是艺术的历史瞬间选择了汝州人,是汝州人的血脉塑造了这一腔雅韵。一腔雅韵源汝州,毓秀而执着的汝州人,将这腔雅韵唱响全国,曲剧唱响了世界。开创者已将其塑造成形,而继承者必将其发扬光大。

因为,这是一曲天韵。

一群泥腿子,登上历史的舞台

对于曲剧的历史来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5月1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让一帮土里拔脚的民间艺人给闹腾得红红火火,亮亮堂堂。这一天,汝州(当时为临汝县)“同乐社”的领社人朱万明、关遇龙一行16人,应邀到登封县颍阳集李洼“玩”会演出。那时候,曲剧已由地摊戏发展到踩高跷演出的初级阶段。“同乐社”的“玩友们”踩高跷技艺高超,唱腔优美,扮相逼真,音乐伴奏也技高一筹,因而声名远播。

演出过程中,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演出不时中断,但观众不让演员们卸解跷腿,而是期盼着天晴后继续演出。时辰不大,天果然放晴,但稀泥遍地,踩跷演出无法继续。观众看戏心切,有人提议,何不登台演出?面对观众的再三恳求,朱万明和关遇龙犯难了。作为“同乐社”的头人,朱万明做梦都想率众登台演出。然而,一旦登台演出就为“戏”,踩跷演出即为“曲”。唱戏是“下九流”,不但死后不能入老坟,甚至还要受到家法族规的惩罚。

观众要求登台演出的呼声和掌声搅和在一起,波涛一般汹涌。不知什么时候,当做舞台的平板车已被众人推到面前。面对此情此景,朱万明和关遇龙短暂商议后作出决断:“不管前面是沟是崖,也要登台演出!”

从此,“同乐社”的玩友们在两位社头的开导下,达成共识,大家毅然解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

登台演出正式开始了。长期被高跷捆绑的“票友”们终于解脱了,跷腿一去,如释重负。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员们个个手脚轻盈灵便,身段活泼自如,功法敏捷如猿猴,表演惟妙惟肖。台上精彩的演出,让台下掌声雷动,首场演出《祭塔》大获成功。从此,高跷曲正式登台演唱,成为曲子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乐社”在登封登台演出的爆炸性新闻,像插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家乡的角角落落。冲破了旧习俗的束缚,从此“同乐社”便一发不可收。名声大振的“同乐社”曲子班又被请到临汝县城的关帝庙、火神庙、钟鼓楼、南门口、州衙门演出,一演就是18天。随后,他们又闯进了洛阳久负盛名的“河南舞台”,演出再度成功,轰动了整个洛阳古城。在“同乐社”的带领下,众多的曲子社纷纷登台演出,把这场戏曲革命推向了高潮……

于是便有了老汝州的曲子—地道货一说。

一个老农民,让曲剧日趋完善

提起曲剧的诞生,就不能不提到河南曲剧的奠基人—朱万明。

朱万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被百姓奉为曲剧“圣人”,他自幼酷爱曲剧,学习成长过程中,他将鼓子曲中的一些曲牌,略去过长的拖腔,变悠扬低沉的曲子为欢快跳跃的小调,并把从各地采集的民歌小调,融汇吸收到曲剧的唱腔中,唱起来铿锵有力,欢快高昂,从而受到了观众的喜欢。为曲剧改造的《十八板连奏》,增添的《状元过街》、《过街俏》等曲牌,比原曲更欢快活泼,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受欢迎。

当年,为适应踩跷和登台演出的需要,朱万明与洛阳南郊大屯、王屯的一些“票友”商议,对曲剧的主奏乐器进行改造。他们参照越调和河南坠子的主奏乐器,以三弦为基础,把三弦的板式共鸣改为六角形琴筒,上边张上蟒皮或蛇皮以增大音量,又将供拨弹用的三根弦改为两根弦,于是创造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乐器—他和艺人们给它取名叫“坠胡”。坠胡因其琴杆长、琴筒大、发出的音量宏达,而且音色柔和,非常动听,适应了在广场和舞台上演出的需要。从此,坠胡被定为曲剧的主奏乐器。同时,朱万明还和大家在曲剧伴奏上增加了七铙八镲等打击乐器,提高了伴奏效果,让“小腔小调”的曲子戏陡然增添宏大的气势,拓展了曲子戏的表现力。

在曲剧人才的培育上,朱万明更是彪炳千古。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曲剧界许多成名人物都出于朱万明的门下,或直接受业于朱万明,或是朱万明的再传弟子。被誉为中国“曲剧皇后”的张新芳,当年曾师从汝州籍的河南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李玉林,并和老师一同在1956年河南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中获得一等奖。“九岁红,喊一腔,一下迷了九道岗”,这是宛南、鄂北一带流传很广的一句顺口溜,这是对小小年纪就红起来的张新芳的肯定和夸奖。1959年,中国著名作家田汉在观看她演出的《陈三两》后,紧紧握住她的双手连声说:“好,好,演得太好了,你感动了我!没想到曲剧这么美,这么富有表达力,叫人忘不了!”

上世纪50年代,河南拍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常香玉主演的《花木兰》,一部便是张新芳主演的曲剧《陈三两》。

一腔曲子戏,悦耳动听贯九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曲剧的发展过程中,著名作家老舍还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老舍先生专为曲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剧目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老舍称该剧填补了北京历史上没有地方戏的空白。他同时建议将“曲艺剧”中的“艺”字去掉,就叫曲剧。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又建议在“曲剧”前面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剧由此诞生。北京曲剧诞生后,已先后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龙须沟》、《茶馆》、《北京人》、《正红旗下》等近两百个剧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遥想当年,众多的曲子社在“同乐社”的旗帜下,活跃于大江南北,把曲剧美妙的旋律播散向祖国的山山水水。汝州成就了曲剧,曲剧宣传了汝州,新兴的曲剧艺术载体驮着古老文明的汝州走向了天南海北……

1953年,朱万明、关遇龙率团在江西广泽县演出,时间长达一年之久,陈万顺、高有才、李金波、朱二才等在异乡的土地上被捧得大红大紫。1942年,以王俊卿、王中彦为首的艺人们北上延安,穿上军装在解放区演出了三个多月,解放区朗朗的天空中飞翔着曲剧优美的韵律。1910年生于汝州的张奉禄,自幼酷爱唱曲子,1943年在淅川县官桥和曲剧名艺人李金波一道组织了“抗战剧团”,排演现代戏《长台关》宣传抗日。1965年,曲剧《游乡》代表中南局赴京汇报演出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而后即被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拍为电影。1979年赴京会演现代戏《逼婚》,获优秀伴奏奖。

2004年9月,由南阳市曲剧团历时两年半精心打造的现代曲剧《惊蛰》,首次走进国家级艺术盛会,并获得了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黄河戏剧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省曲剧团受文化部艺术司、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邀请,在北京演出了曲剧《阿Q与孔乙己》,受到观众好评,该剧还获河南省第六届戏剧大赛金奖、第三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剧目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著名剧作家孟华说:“曲剧是一个庞大的包容体,广采博纳,兼容并蓄,搜奇集异,来者不拒,形成了它如今的曲牌体例。无论古的今的内的外的土的洋的,只要老百姓喜欢的,我都拿过来,都是曲子戏的唱腔曲牌。不管古曲新曲山歌民谣南腔北调清咏闲吟,只要老百姓乐意接受的,我都装进来,都是曲子戏的调门……”

据统计,仅曲子戏的调门就有二三百之多,这足以说明曲子戏唱腔之丰富,曲牌之繁盛,大大超过任何一个剧种。

一弯汝水流,曲韵新腔天下扬

曲韵新腔歌华夏,魅力汝州展新姿。

2009年5月18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曲剧发源地—汝州市隆重开幕。在为期5天的艺术节上,来自全国的15家大型曲剧团将带来优秀演出剧目84场,让汝州市近百万人饱享了一顿精美的曲剧艺术大餐。同时,全国曲剧名家也聚集汝州,共商曲剧发展大计。孕育民间、生于民间、钟灵毓秀于民间那古风新韵的、优美醉人的曲子戏曲牌旋律。

2011年9月6日,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又在汝州隆重举行。

在第二届曲剧艺术节上,演出阵容既有曲剧名家刘爱云、朱雪娟、李天方等,又有后起新秀牛艳荣、朱旭光、梁雅晴、李媛媛、张乐、郝春燕、晋红娟等。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还评出了牛艳荣、朱旭光、梁雅晴、李媛媛、张乐、王巧平、郝春燕、晋红娟、方方、王金香等“当代中国曲剧十大新秀”:评出了刘爱云、海华民、朱雪娟、张转社、耿荣梅、冯彩云、李天方、刘俊钦、郝士强、刘玉华等“当代中国曲剧十大名角”:曲剧名家高桂枝、潘永长被评为“终身成就艺术家”。

经过一代又一代曲剧人的不懈努力,曲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从汝州走向河南,而且走向全国,在河北、安徽、湖北、陕西、新疆、内蒙古、台湾等10多个省(区),曲剧都广为流传,在海外华人社会也声名远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曲剧—这腔发源于汝州的天韵,如今已以澎湃喷涌的气势,嘹亮地唱响世界的四面八方。

《风雪配》选段

《风雪配》选段

汝州业余剧团正在剧院广场演出
汝州业余剧团正在剧院广场演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