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按:在为朱六来先生立碑的仪式上,看到了曲剧老一辈艺术家刘卫生、李太安二位先生。耄耋之年精神矍铄,真让人欣慰。卫生先生以前介绍过,这里介绍一下太安先生,这位如今已不为人知的曲剧早期名旦。资料是李振山先生所撰,亮略有改动。不知道振山先生如今怎么样,老先生坎坷一生,晚年以极大的毅力重新写出《洛阳曲剧史话》,为河南曲剧留下一笔信史。祝振山先生健康长寿!
李太安传
李振山
李太安先生
李太安,1925年生,洛阳白马寺村人。旧社会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幼小不知愁苦的李太安,年节喜欢看高跷曲,并暗自模仿。10岁时,父母于贫病交迫中先后病故,族人亲戚都无力养活他,无奈妹妹送人,他被收进老城东关孤儿救济院。院里有35个孤儿,半工半读,分制鞋、织布、织毛巾三组,太安学制鞋。
孤儿救济院名为慈善机构,院方领导并不真正关心孩子们的保暖,让孩子们吃霉谷子糵面,穿住条件更差,只能勉强保命。孤儿院文书安尽岑心地善良,怜悯孩子们,时常组织他们学点文化,搞些娱乐活动。他自己原是曲子玩友,擅拉坠子,得空便教孩子们唱曲子,竟然使孩子们把小调曲子的十来个曲牌都学会了。学艺靠天赋,糊涂憨唱难成器。只有李太安、安景智、袁小保等童声出巧,唱出韵味,安老师便把精力花在他们几个身上,让李太安专攻旦角唱腔,他精心伴奏,以此为乐。
抗战爆发后,日机狂轰滥炸,洛阳市民惊慌逃躲。孤儿院搬到伊河南司马街鸿恩寺,因缺料停工,专学文化。拉弦教曲成了安老师全部精神寄托,他觉得单教曲牌、唱词不传授舞台技艺,会耽搁孩子们的艺术前途,便请朱六来到院里指教。朱六来把他们已经会唱的节目一一梳理调教,于次年(1938年)正月十三上关林庙戏楼演出。六来在台前台后纠正指点,孩子们演出的《狐狸仙闹书馆》、《周老汉送女》、《断桥》、《压塔》、《祭塔》、《双马头》等剧目,受到观众欢迎称赞。
1939年孤儿院搬到七里河,李太安和国民党军队曲剧团的李金城、李平安、李万年等联合演出于该村戏楼上。1942年孤儿院搬到城东刘家坡,李太安等接触了曲剧老玩友李久长、高八字、孙青云,虚心向他们请教。
1944年日寇进攻洛阳,孤儿院解散。多数孤儿被亲朋或关系人领走,几个会唱曲剧无处投靠的孤儿仰脸望着安老师。安尽岑家境贫寒,但他不改怜悯孤苦和玩友们崇尚仁义的传统,毅然把李太安等五人带回老家白鹿庄,相依为命,共度难关。从此,孩子们和安老师一家伯、叔、姑、奶相称,亲如骨肉。
不久,听说高八字、冯章禄、蓝辑吾、温如玉等在日寇盘踞的洛阳城组成临时曲剧班卖票糊口,安尽岑就把李太安等五人送去搭班。李太安在舞台上表演出色,唱出了名气。曲剧班演到北关新新舞台,美国援华飞机为炸日寇投下燃烧弹,舞台和四周房屋化为灰烬,李太安等人因逃避在郊外,仅行李衣物全被烧净。后随曲剧班到城里第一舞台去演出。
曲剧教场起初只传授唱腔,玩友们唱功都行,表情身段、台步手势贫乏欠缺,各类角色的演技全靠自己在生活中观察青年、老头、大闺女、小媳妇的音容笑貌来模仿。洛阳解放后,凭借旧日演员不买票可以串戏院看戏的条件,拉拢同行感情,求教学习。李太安在洛阳向慕水旺、杨美蓉请教了跑圆场如“水上漂”的练功要领。他在开封见京剧演员“甩水袖”不仅有表达语言的功能,且很优美生动,便向京剧演员求教。经过长期艰苦磨练,李太安的台步水袖功日臻成熟。
1949年李太安随农民曲剧社到开封演出,他的细腻表演征服了开封观众,告别临走时又被挽留续演。1950年李太安随农民曲剧社到郑州演出,开封剧院闻知,打通剧社关系把他请去。他的《血手印》精彩唱段,曾由省电台播放。
1951年李太安因爱人分娩返洛。朱六来、朱双奇、孙三耀组成中原曲剧团,因缺闺门旦,强举他为团长,拉他赴西安、兰州演出半年。在甘肃省戏曲会演中,他和朱双奇演出的《三击掌》获演出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陕陇观众对表演出色的演员都当众挂彩花——用大块绸缎聚叠成花,挂到正在演出的主演脖颈上,以示敬佩。在兰州,李太安被观众挂彩花六次。
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家张鲁、李佺民来洛阳考察民间音乐,曾把李太安和邢金萼合演的《送京娘》全部录音带回北京播放。
1954年李太安在《屈原》里扮婵娟,因派他去苏州买箱,暂由B角侯玉花上演。他买箱归来,自练上演,演出了个人特色。
1958年后,曲剧班的女学生出科上演,戏曲观众的情趣已是男演男、女演女。剧团领导从提携后进和迎合票房市场着眼,凡旦角均由女演员演,尽量促使女孩子早上舞台。像《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现代戏,男旦都退了出来,甚至连古装戏的旦角也尽量不由男扮。李太安几经周折,最后离开了舞台,在剧院领导岗位上多年直至退休。
2012年5月9日,87岁的李太安先生参加曲剧创始人朱六来纪念碑揭碑仪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