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曲剧团

“春节前后,我们剧团忙得很,演出排得特别紧,年底剧团演职人员恐怕都要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才能保证演出正常进行。”偃师曲剧团团长石现军说,“春节期间是演出旺季,演出一场连着一场。”

  经过近年来自主闯市场谋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历程,偃师曲剧团的名气越来越大,演出订单接踵而至。2013年全年演出300多场次,成为洛阳戏曲演出市场上的“常青树”,令同仁刮目相看,令全团演职人员引以为豪。这个小小的剧团到底有什么成功的法宝?

发展陷入困境

“1978年,当时的偃师县成立青年曲剧团,后改称偃师市曲剧团。”2011年被返聘的该团老员工刘玉江说,那时群众买戏票要用凳子占位排队,因观众太多,剧团规定每张凳子限买两张票。但随着社会发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剧团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偃师市曲剧团的经营也日渐惨淡。

“最低谷时,职工工资发不下来,医疗、养老等保险都交不上。”该剧团老员工郭隧朝说,剧团不仅没钱,还欠了不少外债。当时全团90多人中有不少自谋职业,蹬三轮车者有之,烧锅炉者有之,扫大街者有之,摆小摊的亦有之,就连当年的“台柱子”,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在农村参演红白事挣些红包。

“刚开始,我们以偃师为基点,辐射洛阳各个县区,不论风吹雨打,坚持肩挑背扛铺盖道具,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白天演出晚上回来。”回忆起当年勇闯市场的情景,石现军说。离开本土必然面临更多的艰辛。由于剧团没有固定的住所,演职人员一直靠钢丝床和背包坚持着“打游击”式的演出。

“2013年干成了两件事,一件是10月份,我们团办公楼顺利交付使用,解决了剧团的排练场地、演员的住宿、剧团办公问题;另一件是我们团购置了航空戏箱20多个,添置高级音响,更新了部分服装和道具。”石现军得意地说。

巡演赢得掌声

“这次去栾川县城演出,10个剧目让栾川观众大饱眼福,特别受欢迎,戏迷把感谢信都送到了偃师。”刚从栾川演出回来,就接到了去巩义的演出邀请。看着演出任务不断,石现军笑容满面。

如何在萧条戏曲事业中闯出一条新路子,确保剧团牌子不倒、队伍不散、人心稳定,石现军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最终敲定“要想有出路,就是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

该团成功组织了全年的下乡巡回演出,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关系,找米下锅,联系演出业务,冒着酷暑严寒,坚持上山下乡,送戏到村。

“场场爆满,平均每场观众千人左右,5天创收5万元。”石现军说,这种场面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这次演出单场戏价格也打破了该团的历史纪录。

该团演出之所以大受欢迎,与剧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引进、创新有很大关系。《包公二下陈州》、《攀龙附凤》、《刘全进瓜》、《慈母心》、《包公辞朝》、《三更生死缘》、《龟山奇案》等10个剧目中,《慈母心》为现代戏,《三更生死缘》、《龟山奇案》为引进其他剧团的剧目,其他剧目均为该团最新创作或者改排的剧目。
 
改革焕发活力

2011年,石现军临危受命,担任偃师市曲剧团团长。上任伊始,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半年内补缴单位欠个人2年的医疗、养老等保险,一年后职工医疗、养老保险恢复正常缴纳。”石现军说,这是他上任第一天许下的诺言。当时,剧团一些演职人员提醒他“牛皮别吹破了”,他却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剧目质量不高、人才大量流失、管理不善……”石现军说,这样的剧团,其结局肯定是死路一条。

如何让剧团摆脱困境?石现军的办法是:改革分配制度、提升剧目质量、扩大市场宣传。

他改革原有工资制度,设固定的基本工资,每人因工种、工龄、职级不同有所差别;设计分制度,每场演出每人最低3分、最高8分,根据分数给演出人员发放演出补贴,拉开收入档次,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如今,剧团的员工算上其他补助、补贴,月收入高的有三四千元,最少的也在两千元左右。

为提高演出剧目质量,石现军四处做工作,把流失的“台柱子”、名演员返聘回来。有了人才,剧团创作、演出队伍得到充实,一个个新剧目被创作出来搬上舞台,观众也渐渐回来了。

好酒也怕巷子深。该团又通过参加“偃师春节联欢晚会”、“送戏下乡”等活动,扩大市场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现在,偃师曲剧团成了活跃于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名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