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最近总是回忆起童年里发生的一些事,那件件事走马灯似的在脑海中穿梭,挥之不去。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是兄妹五人中最小的一个,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父母的疼爱让我感到,生活虽苦,但仍然有奔头,所以,生活过得还是很快乐的。
生活让我觉得快乐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村里有个戏班子,每年夏天都要唱十天左右的大戏。要是上学期间,放学以后,我和小伙伴们便从戏台旁边回家,经过戏台的时候,总要在那里看一会,然后再回家。周末的时候,便可以看一整天。戏台搭的接近一人高,面积有近二十平米吧,四个角是用很粗的柱子固定,台子是用竹排和木板铺成的。戏台的上面,有一个用布做成的屏障,把戏台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前台唱戏,后台做准备。戏台的上面,搭着简易的顶棚。唱戏的大都是我们村里的人,每唱一场戏,都会化上不同的妆,穿上不同的衣服,戴上不同的帽子。戏台上,还有乐队在伴奏,吹笛子的,吹笙的,拉二胡的,敲棒子的,打锣鼓的,当这些乐器响起,唱戏的人便陆续上场。故事情节曲折的戏,一上午是唱不完的,有时得一天才行。
白天的戏场是很热闹的。那时的农村还没流行外出打工,家家户户又没电视、手机、电脑可娱乐,看戏的人自然就特别多。看戏的人,除了本村的人以外,方圆十里八里的也有来凑热闹的。有的是在亲戚家住着,有的是结伴来往的,大家搬着椅子凳子,在戏台的前面坐着,也有什么都不带,或站着,或坐在戏台附近人家的柴火垛上,甚至低矮的墙头上的。除了看戏的人以外,还有小商贩,他们面前各种吃的玩的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看到有好吃的,便让大人买。家庭经济宽裕一点的,便花上三块五块,满足孩子的愿望,家庭经济拮据的,不舍得给孩子买,孩子便闹,大人就连哄带呵斥,孩子便哭,旁边有劝说的。乡里乡亲有好久没见面的,趁这次见面的机会,会唠会家常。戏开始以前,打鼓的先打闹台,提醒人们戏快开始了。戏开始以后,各种乐器各行其职,声音震天。唱戏人投入的演唱,小丑的滑稽动作,常常惹得大家阵阵喝彩和哄堂大笑。也有苦戏,唱戏人中有一个从小就失去娘亲的年轻妇女,生活的磨难,是她在唱苦戏的时候,眼泪真的会流下来,看戏的人心里也都沉甸甸的。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懂戏的人,会边看戏边和邻座评论评论戏里的人物,唱戏人的表演和唱腔,不懂戏或似懂非懂的,也算凑了热闹,为自己平淡的生活增加点谈资。
晚上的戏场和白天相比,人少了很多,也就清净了许多,远处的人家不再看了,孩子少多了,很多小商贩也回家了,看戏的人因为少了很多的干扰,也就一心一意看戏了。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那些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在戏台上演,在看戏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善恶美丑,悲欢离合,也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后来,组织唱戏的几位长者先后离世,戏班子也慢慢解散了。年轻的唱戏者,或自己又组织了新的戏班子,或跟随其他的戏班子,也都不再我们村唱了。然而,童年看大戏给我的影响,却是永恒的,至今,虽然我不太懂戏,但我很喜欢听,尤其是曲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