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航天英雄聂海胜的老家。由于毗邻河南,地方戏剧——枣阳曲剧主要是在河南曲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建团伊时,大多数曲剧演员也是从南阳地区辗转至枣阳的。曲剧,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解放初期成立的枣阳曲剧团,著名台柱子李明珍,贺明珍,李西九,邓高鸣以及曲剧《小翻车》,《朝阳沟》曾经风靡枣阳,随县,襄阳,南阳,在那漫长的岁月,枣阳曲剧给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枣阳人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精神充实和生活乐趣。
曲剧,是枣阳人民精神结构的反映,曲剧剧情中朴素的审美观,赞扬了人性中的美与善,嘲讽了世俗中的丑与恶,直接影响了枣阳老百姓的道德价值观念,构筑了枣阳人民谦和敦厚、重情重义的品格。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虽然地方戏剧普遍受到影视文化的冲击,但枣阳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曲剧迷们对曲剧痴情不改,每逢河南电视台播送曲剧节目时,大小戏迷们团团围坐在电视机前,安静地收看曲剧节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枣阳市曲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传奇故事剧《刘秀还乡》获湖北省创作剧目演出双百场奖,这是襄樊市迄今获得的第一个演出双百场奖。那些年,枣阳市曲剧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群众演戏,该团在送戏下乡过程中,坚持“宁肯自己多吃苦,不给农民添麻烦”的作法,用卡车厢板作舞台,轻装简从,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享受到“省心的文化快餐”。该团创作的优秀剧目《刘秀还乡》被文化部定为在全国推广的26个优秀创作上演剧目之一。1995年曾经演出126场获湖北省创作剧目演出百场奖、1996年晋京演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华奖”后,再接再励,继续扩大演出,1996年演出117场,1997年演出1巧场,为活跃和丰富全市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成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枣阳曲剧团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缺少活动经费,曲剧团生存难以为继;没有创作团队,反映当代生活的曲剧剧本一直断炊;排练场地窄小,曲剧演员青黄不接;没有固定剧院,曲剧团演出只能跑龙套。迫不得已,枣阳曲剧团只能改头换面。对内,挂着曲剧团的招牌,穿着曲剧团的外衣,吃着财政拨款的“皇粮”;对外,打着歌舞团的旗子,哼着流行的曲子,跳着时髦的步子;以此招揽观众,维持生存。
曲剧,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它已深深植根于肥沃的枣阳大地。当下,中央正在大力倡导“文化强国”,东汉文化的发源地——枣阳,曲剧这朵奇葩今后是否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还得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