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年头不短了,也算是我们这一代北京曲剧人不错的作品吧。”著名北京曲剧艺术家孙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这部从2002年就已经开排的北京曲剧,经历了10多个年头后,京味儿依旧不减。如今,这部大作将作为北京市曲剧团建团30周年展演的大戏之一,于本月21日、22日两天在天桥剧场上演。
《正红旗下》是独特的北京曲剧形式
说起《正红旗下》,饰演老舍父亲的演员孙宁似有很多话想说,但却似乎不知从何说起。这部戏,自成行之时他就一直参与。“那时候团里面要把这部小说改变成北京曲剧,我们还特意去上海看了话剧院排演的话剧《正红旗下》,也亲自去找了这部戏的编剧李龙云。”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对于《正红旗下》的回忆,孙宁都记得十分清楚。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的遗作,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向读者介绍着清末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而在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创作时,保留老舍原意是首当其冲的原则,但北京曲剧又不能像话剧一样,将所有情节展现在观众面前。孙宁坦言,这当时的确是个问题,但最终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则节选了原著中从老舍出生到老舍父亲去世这一段故事。
“北京曲剧《正红旗下》这部戏,其实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是它描述的是清末的大背景下的很多人的状态。”孙宁解释道,一般北京曲剧都是“一个人一根线”的故事,而《正红旗下》的故事更加庞大恢宏,这部戏的排演,也让北京曲剧在故事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部戏一上来,就是一句‘哎呀,我差点儿忘了一件大事儿’,这是老舍先生的原话,也是整出戏的第一句话。”孙宁笑着说,这句话原本说的“大事儿”是忘了喂鸟,但却恰如其分地让读者更加关注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清末,是戊戌变法的那一年。
这些年年轻观众带来莫大感动
“即便我们有再好的戏,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戏曲的舞台都不是很景气,但这几年下来,年轻观众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感动。”说起戏曲的生存状况,孙宁有一种失落,却又有着希望。作为老戏骨,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了解甚至喜欢上北京曲剧了。
孙宁回忆道,几年前的数趟大学校园演出之旅,让他感触良多。“第一场,是在人大,那时候还只是个阶梯教室,我们演出的是《烟壶》。“演完之后,很多同学都上来向我们要签名,演员才11个人,被同学包围着,那时我特别感动。”一幕一幕,孙宁应记忆犹新,此后在清华大学演出《龙须沟》,在谢幕的时候学生无一人离场,谢幕高达7次之多。而在苏州大学表演《茶馆》之后,同样受到了学生观众的喜爱,签字拍照,让等候在外的大巴车整整多等了1个多小时。
“做演员的,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自己的戏,那种感觉太好了,太感动了。”孙宁每每提及,那种激动的心情似乎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而近几年,还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向他提及看过北京曲剧不少剧目,这也同样让他倍感激动。他说,其实这几年团里一直都十分重视市场,在孙东兴团长的带领下,如今演员演出、排练的安排增多了,也更能够留住人才了,“现在年轻演员在排戏的时候都特别积极。”
北京曲剧发展不能离开京味儿的根
“北京曲剧跟别的剧种不一样,无论去哪儿演出,只要说普通话,就能够听得懂。”平日里,孙宁也喜欢跟观众沟通,每当他问及非京籍观众是否听得懂北京曲剧时,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这也让他坚信,北京曲剧在传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无论怎么变化,北京曲剧的“根儿”就是京味儿,如果没了京味儿就没了北京曲剧的个性了。
在孙宁看来,老舍的小说最适合成为北京曲剧的剧本,就是因为这个京味儿。“因为老舍先生就是北京人,而他笔下所记录的也都是老北京的风俗传统。”他说,未来北京曲剧剧种的发展尽管“要看下一代北京曲剧人的了”,呈现形式和体裁也可能发生变化,但必须传承京味儿文化,这才是北京曲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根本特征,否则很难发展下去。
此外,对得起观众也是孙宁所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最看重的发展之路。“我常常跟小演员们说,即便这部戏已经演了无数遍,但每次演都要有一种新鲜感,敷衍了事可不行。”孙宁言语中充满严肃,这也是这几年北京市曲剧团外出表演越来越多,反响都很好的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