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浙江绍剧团的精品剧目《秋瑾》将正式在全省高校巡回演出,从而启动“绍剧进校园”计划。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中小学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教学内容,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迥别于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要真正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所喜欢、接受并掌握,恐怕还面临不少困难。
艺术瑰宝璀璨
作为全国闻名的戏曲(曲艺)之乡,绍兴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拥有绍剧、越剧、莲花落、鹦歌班、平湖调、绍兴摊簧、诸暨乱弹、新昌调腔等数十种艺术门类。多年来,绍兴的学校一直没有停止过传承地方戏曲的脚步。
市区的不少中小学多年前就开始了越剧的传唱。塔山中心小学将戏曲学唱融入少先队活动中。比如,绍兴承办“七艺节”闭幕式时,该校组织少先队员用越剧的调子演唱“绍兴市民七不规范”,并到社区宣传,大家被这耳目一新的宣传方式激起了兴趣。建功中学作为绍兴市中学生艺术团的培训基地,越剧兴趣班开设了好几年。
2006年7月,借着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绍兴平湖调有了传承基地,鲁迅小学、塔山中心小学列入其中。此后,传承基地陆续开展了办培训班、听讲座等活动。如塔山中心小学每周安排两到三次课,请市群艺馆的老师前来教学,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报名,现在有几十名学生在定期学习。
相比柔美婉转的越剧,要掌握高亢刚劲的绍剧似乎难度更大。如今,绍剧进校园也将破题。按照设定方案,“绍剧进校园”计划分两步走。本月下旬先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活动启动仪式,之后绍剧进省内高校巡回演出;从11月份开始,浙江绍剧团将携带一批绍剧经典折子戏,进入绍兴的中小学演出,并长期坚持。
“首个进高校的绍剧剧目是新编历史剧《秋瑾》。这个剧目再现了巾帼英雄的英勇事迹,既富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又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演出之后,主要演员还将现场演讲绍剧知识,与学生交流如何在剧中扮演好英雄角色。相信这一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绍兴传统地方戏剧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浙江绍剧团团长朱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进校还有困难
尽管不少学校响起了地方戏曲的声音,但往往局限于小范围的类似兴趣小组的活动,基本游离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之外。戏曲要真正进校园,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的孩子有权利、更有义务知道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有着怎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怎样让全国甚至全世界惊羡的艺术瑰宝。”今年两会期间,鉴于孩子们对地方戏曲文化知之不多的现状,马超英、汪嘉宝等7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开展“绍兴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尽快效仿“京剧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绍兴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向孩子们全面介绍本土传统戏曲文化,让这些凝聚着艺术家心血、蕴含着古越文化的瑰宝,得到代代相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像京剧进校园一样,地方戏曲进校园同样面临不少困难。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的问题。塔山中心小学副校长蒋利红认为,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不断弘扬。戏曲进校园,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好举措。但她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很好地接受。“流行歌曲满大街在放,多听几遍也就会哼哼了。戏曲相对比较专业,学起来比较费劲,而且缺少氛围。不说社会上,就是在学生家里,很多家长没兴趣去了解戏曲、学唱戏曲,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戏曲的熏陶。”
师资匮乏,是戏曲真正进校园的又一拦路虎。业内人士认为,毕竟隔行如隔山,不少音乐教师只能讲讲戏曲理论方面的知识,有些教师本身对戏曲就不喜欢,怎么能让学生感受戏曲的美呢?“很多学校里的老师本身就没有受过戏剧方面的训练,上起课来比较难,教材难以把握,推广力度不够。”建功中学副校长石先进说。
期待更好传承
针对师资匮乏问题,马超英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可以对在绍的大专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进行绍兴地方戏曲的“补课”,将地方戏曲教材纳入教育计划;本市的艺校、戏训班学生可把绍兴五大剧种、五大曲种作为必修课。两措并举,以解决“绍兴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师资问题。
戏曲走进校园,培养出一批名角和票友,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才是根本。那么,目前情况下,戏曲在走进校园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们便于接受?建功中学音乐教师刘佳建议,了解绍兴地方戏曲可以从莲花落开始。“因为莲花落非常诙谐幽默,很生动、很形象,有些还跟流行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蒋利红认为,如果家长支持,学生要接受戏曲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地方戏曲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方言。剧团组织演员到学校演出并讲解戏曲知识,和学生互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益的。(记者 钟兰花)
(摘自 《绍兴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