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阳市婺剧促进会婺剧团,东阳市东阳江镇八达村村民们有特殊感情。这个婺剧团是今年69岁的吴望高费尽心血创办起来的,建团之初就在八达村排练了70天,村民们目睹了剧团的成长。1月28日,记者采访了两度坚持办婺剧团的老人。
首办婺剧团只坚持了两年
69岁的吴望高是江北街道人,从小喜欢婺剧。每当剧团到村里或周边村演出时,他总是早早赶过去,从头到尾看完全场,细细品味演员的唱腔、对白与动作,有时还会随着剧情跌宕,情不自禁地在台下唱和。被婺剧高亢、激越的唱腔所吸引,吴望高还自己制作了二胡,自学婺剧曲目的演奏。“妙舞清歌人不醉,乡风贪看乱弹班”,他很快掌握了多个曲目的演奏,同其他婺剧爱好者一起组织了什锦班,活跃在周边农村。
改革开放后,吴望高跟随朋友做生意,先后在昆明、西安等地经营小百货,赚了一些钱。但是,在生意场上打滚久了,吴望高对婺剧的渴望越发浓烈,10年前,他发了宏愿:“办一个婺剧团,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之余能轻松愉快地享受文化生活。”
家人知道吴望高的心愿后,都没有反对,因为,他的脾气是“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而且会做得很好”。当年,吴望高投入几十万元钱,创办了东阳市望湖婺剧团。当时,社会上创办剧团成风,演出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吴望高由于缺乏经验,剧团仅坚持了两年就解散了。但他也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要想有竞争力,就要办演技与设备一流的剧团。
剧团虽然解散了,吴望高却“心不死”。每到下半年农村演戏旺季,他就要约上几个朋友四处转转,看演出,物色演员、琴师、司鼓手,为东山再起做准备。
六上江山招兵买马
几年前,吴望高成了活跃在东阳市博物馆前广场上的文艺骨干。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在黉门广场开展活动的婺剧爱好者徐庆华、俞益华、吴柏华。四人互相照应,切磋补台,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并对他们以“三华一高四兄弟”相称。
去年春节,吴望高把创办婺剧团的主张向徐庆华、俞益华、吴柏华和盘托出。“办剧团需要精力、人力、财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当时“三华”颇多顾虑,认为年纪大了还是安耽点为好。“财力我吃得消,人力到社会上招,至于精力嘛,你们共同与我分担。”“三华”见吴望高意志坚定,一腔挚诚,最终欣然加盟。不久,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艺校的吴立坚也加入了进来。
办剧团,人手是最关键的。吴望高不想在演员队伍方面凑合,坚持要招专业人才,他先后去了山东世纪艺术学校、武义兰香艺术学校、金华浙江婺训班物色人才,最终锁定了江山名人艺术学校,并请来当地文化馆、剧团的行家,组成特别考察小组,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素质;接着同校方商议“招兵买马”之事。这样一连去了六次,终于把37名学生领进了排练基地。
深山练兵名家传艺
去年6月20日,从江山艺校招聘的37名学生来到东阳江镇八达村进行舞台技艺强化训练。八达村为了配合这个即将诞生的新剧团,把村综合楼腾出来免费提供给他们住宿、排练、吃饭,还配合剧团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宁可多花钱,绝不走前路”,为了使剧团上档次,吴望高除了投资100多万元购置一流的行头、音响、灯光设备外,还高薪聘请了浙江婺剧团婺训班老师陈惠英、乐台指导师徐亲英,南京京剧团舞台武打教练王九飞,浙江越剧团原团长许乔芳等10位名家到场授艺、执导。
去年9月初,婺剧团雏凤初鸣,一炮打响。可是,吴望高的妻子患了重病,为了剧团能正常运作,俞益华接替吴望高,成了有着65个成员大家庭的家长。在东阳市文化馆的牵头下,白云街道莲花山社区五马塘文化中心专门为剧团修建了演员宿舍、排练场,并新建了办公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