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

好一个“穆桂英挂帅”

———东市街小学婺剧教学侧记

在上月下旬举行的婺城区迎新文艺汇演暨“激情婺城”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主会场上,由东市街小学一群孩子演出的婺剧折子戏《穆桂英挂帅》搏得一片喝彩,听到如雷的掌声,该校音乐教师,婺剧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梅映老师激动地说:“孩子们演得很好,我很感动。说真的,那个帽子戴起来很不舒服,头会有些痛,但孩子们还是有板有眼地认真地演出。看到孩子们在台上演,我的心‘嘭嘭嘭’地跳得很快,真的比自己上台还紧张。”

自编少儿版《穆桂英挂帅》

早在2003年,梅映就自发在学校进行婺剧教育,成为我市较早推行此类教育的老师之一。为此婺剧兴趣班也成了东市街小学的一大特色。当年在婺城区文艺会演上,该校学生表演的婺剧折子戏《拾玉镯》得了二等奖。2008年该校选送的《三请梨花》荣获浙江省首届雏鹰杯戏曲大赛二等奖,梅映介绍,当年这是从全省146个节目中选出的唯一一个入围36强的婺剧节目。

“这次参加演出,自接到任务到演出总共只有三周时间。我们学校原先大多都让孩子排练《三请梨花》,这次排演《穆桂英挂帅》一来是换换内容,二来觉得《穆桂英挂帅》比《三请梨花》在唱腔、服饰方面都要大气些。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孩子们学得会比较快。”据了解,《穆桂英挂帅》还是该校书记首次在仙源湖桂花节文艺演出时看到的,当时就觉得眼睛一亮,于是回来就推荐给梅映。

不出梅映所料,当孩子们从碟片里看到穆桂英穿着大红的大靠(是男女将军专用,绣有甲胄纹样,背上扎四面旗子),非常威武时,眼睛都亮了。学生们学得认真,学得很快,成人版的折子戏《穆桂英挂帅》大约有12分钟,梅映将之改为4分20秒。在自编《穆桂英挂帅》的过程中,梅映克服了很多困难。首先是伴奏带的问题。“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婺剧《穆桂英挂帅》的伴奏带,我只好一边听一边记谱,有些地方也稍稍做了修改。”哪些地方去掉,哪些地方保留,梅映动了很多脑子。最后定稿只有这一段:“辕门外三声炮响似雷震,天波府走出了保国臣,头戴金盔压苍鬓,铁甲战袍,铁甲战袍披在身,帅字旗斗大的穆字显威风。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又出征呐,又出征。”

梅映告诉记者:“婺剧兴趣班的教学一般在每周三的“体育艺术2+1”中进行,每次保证一个小时的课时。”

东西结合视唱结合

由于父亲是永康婺剧团的乐手,梅映从小就对婺剧有所了解。但要把婺剧传授给学生,还是有不少难度。

一般情况下,梅映先是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婺剧片段,传授一些婺剧基本知识,运用自己摸索的“口传心授结合视唱法”让学生渐渐了解婺剧,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好苗子进入兴趣班,进行全面的教学与练习。另外,用钢琴伴奏练习也是梅映琢磨出的办法,她说:“用钢琴伴奏,孩子们唱音特别准。特别是碰上高音,我都用钢琴伴奏。”其实用钢琴伴奏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婺剧团有强大的后台伴奏,可是一个小学的婺剧兴趣班要做到这些有些难。况且学生在练唱的时候跟着伴奏带只能唱一遍,还没听清楚怎么唱,伴奏带就已经结束了。梅映用钢琴伴奏,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授。“教唱的时候,我是三个字三个字教,甚至一个字一个字教,因为戏曲的特点是拖音很长,虽然是三个字,要学会也很不容易。”

小学生对于戏文比较难理解,梅映要一字一字地解释,有时还要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讲一些故事。孩子们对此都非常喜欢。像这次排练《穆桂英挂帅》,为了让孩子们唱出穆桂英出征时的豪气,梅映就讲了穆桂英这位古代女英雄的相关故事。

学婺剧不仅要学唱腔,还要练身段。梅映依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段,将婺剧学习分成不同的内容,低年级(1~3年级)以身段表演为主,而高年级(4~6年级)就可以唱念做打均有尝试。梅映说:“孩子们都学得非常认真,也学得非常高兴。”

让梅映特别感动的是,对于教授婺剧,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纷纷伸出援手表示支持,连附近的婺剧团听说东市街小学的孩子学婺剧后,也伸出援助之手。与婺剧团沟通后,兴趣班的学生能“面对面”与“浙婺”的演员见面,到排练现场观摩他们的排练过程。虽然辛苦、劳累,但孩子们看到那些英姿飒爽的婺剧扮相后,一个个眼睛都发光了,也更加向往学习婺剧。

婺剧课坚持了7年

梅映认为婺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比越剧、京剧的历史都长,而且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是最优美的戏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作为婺剧的主要发展地,金华人有必要去了解它。“让小学生了解,真的很有必要。”说起婺剧教学,梅映总是有些激动。

东市街小学的婺剧兴趣班坚持了7年,克服的困难不计其数,譬如化妆。“戏剧脸谱的化妆非常繁琐。光光打底就要很长时间。起初我们都是请专业演员来帮忙,自己在旁边学。现在每次演出,有两位老师协助我给孩子们化妆,可还是像打仗一样。”

如今班上的8个高年级骨干小演员带着20多个低年级小演员,其乐融融,团结互助,学习婺剧的氛围非常浓厚。“此次出演《穆桂英挂帅》的四位主角全都是三年级的新手,以前学过《三请梨花》的老演员都当配角。”梅映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流动性,五六年级的很快就要毕业,再不培养小演员,到时就要青黄不接。”

现在,婺剧大规模走进校园,梅映俨然成了教学方面的专家。众多不了解婺剧,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婺剧教学的音乐老师,纷纷向她取经。梅映说:“婺剧进校园有一定的客观困难,一方面是老师的因素,另一方还需要家长与其他教师的配合。但从东市街小学的情况看,学生们学一点婺剧,会唱婺剧,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