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老金华”地理行政范围的史料,发现“老金华”不仅指现在的“八婺”,而且包括当今归属丽水地区的遂昌、松阳、缙云和归属衢州市的龙游……以上这些县迄今都是婺剧扎根和流行的大本营。

众所周知,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代的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以创作《牡丹亭》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闻名于世。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由广东调入浙江遂昌任知县。因为龙游是进出遂昌的必经之路,所以他在遂昌为官的5年中多次经过龙游,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感人肺腑的事迹,特别是在任期间,写下了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名剧《牡丹亭》。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说:“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汤显祖写了杰出的古典名剧《牡丹亭》传奇,次年秋,作《牡丹亭》题词,付刻,并演出了这个剧本。”

明万历二十五年,汤显祖写《丁酉三月平昌(遂昌)率尔口号》诗一首:“千山一酒楼,伐木下长流。一笑游龙县,为龙向北游。”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灵山江畔的酒楼上看木筏漂向远方龙游城的情景,诗中将木筏比做长龙,与龙游县名巧妙地结合起来,足见构思之奇,想像之妙。

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在龙游溪口镇写下《题溪口店寄劳生希召龙游二首》。其一:“谷雨将春去,茶烟满眼来。如花立溪口,半是采茶回。”诗人以“花立溪口”比喻一群美丽勤快的采茶姑娘,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二:“忽忽登楼去,长安五度春。云何冷水店,尚有热心人。”诗人称赞“冷水店”(宿店酒楼之名)中的“热心人”(店伙计),抒发了自己在遂昌为官5年的心境。

在余绍宋主编的《龙游县志》上载有汤显祖《过龙游凤凰山》一诗:“系舟尤在凤凰山,千里西山此日还。今夜销魂在何处,玉岑东下一重湾。”凤凰山是指龙游小南海,山上有竹林禅寺,山下是衢江和灵山江汇合之处。这里是龙游的一处风景名胜,远近闻名。风光绮丽的小南海使诗人心旷神怡,诗情横溢,留下了千古绝唱。

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德高望重,政绩彪炳,还为邻县智破了许多疑案、冤案。传说,龙游布商吕豆明向灵山村卜为仁借了2000贯钱,讲定一年归还。不到8个月,吕豆明就将赚来的1800贯钱还给卜为仁,当日未写收据,也没在借据上注明。第二天,吕拿了200贯钱去取借约时,卜却死不认账,反诬吕想赖账。吕告到县衙,却被县官横加“诬告”之罪。吕不服,因久闻汤显祖名声,故星夜赶赴遂昌县衙告状。

汤显祖越俎代庖,接了案子,命差役以“窝藏强盗罪”将卜为仁抓来。卜为了洗刷“通盗”之罪,如实招供了1800贯钱是吕豆明的还债钱,一场欺诈案因汤显祖的略施小计而水落石出。吕豆明为感谢汤县令的断案之恩,送了许多布匹绸缎给他,他都一一退回。

为创作《牡丹亭》,汤显祖真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在调离遂昌前的一个春天,他从溪口坐轿到龙游访友,一路观赏山村风光,一路苦思冥想。到了龙游街上,突然有几句佳词涌上心头,便叫轿夫歇脚,取出文房四宝,将唱词写在纸上,贴在轿帘之背,反复吟唱,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就是《牡丹亭·劝农》中一段百唱不厌的唱词:“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竹篱茅舍酒旗叉,雨过炊烟一缕斜。”一幅清新秀美的山村春景图,跃然眼前!

《牡丹亭》这一传奇杰作,写的是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聘请名师陈最良教女儿杜丽娘读四书五经,不许她出闺门一步。杜丽娘不愿受封建礼法的约束,在贴身侍女春香的怂恿下,游园散心,她被美好的春光陶醉得昏昏入睡,梦中与少年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相亲相爱。此后,便念念不忘梦中情人,抑郁而病故。三年后,岭南秀才柳梦梅到南安养病,拾到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他以一片痴情,连声呼唤,丽娘鬼魂与柳相见,并转而复生,与柳结为夫妻。最后以柳梦梅得中状元,杜丽娘也得到封赠这一大团圆作为结尾。

《牡丹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摧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春香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古典戏剧。

汤显祖在遂昌不但创作了《牡丹亭》,而且亲自倡导戏曲活动。他让七岁的小女儿詹秀学唱昆腔,詹秀极为聪明,能演唱许多昆腔的唱段。汤显祖的《平昌哭殇女詹秀七女二绝》写道:“死到明姑也不辞,要留人间作相思。伤心七岁斑斓女,解着礻贵红别祖祠。”

诗中所说的“斑斓女”,就是写他的女儿生前穿着彩衣学唱新作《牡丹亭》片断的生动情景。在遂昌五年,他极力提倡昆腔,对遂昌、松阳、龙游、金华、兰溪、义乌、龙游等的戏曲活动影响很大。

遂昌群众酷爱昆腔,每逢庙会节日,总是不惜重金到金华、义乌等处,请著名昆班到本地演出,如民国前后曾多次将昆腔名班“大恩玉”、“小恩玉”、“叶联玉”、“何金玉”等请来演戏。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李渔的《比目鱼》、《风筝误》都列为“招牌戏”。特别是其中的折子戏《惊梦》、《寻梦》、《劝农》等,随着婺剧昆班的辗转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1919年,“遂昌初小昆腔班”成立,创办人是该校教师江隆,他非常喜欢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立志传承和弘扬汤显祖的昆腔。他招了十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作为学员,聘请金华昆腔名师吴三余担任教师,40多天就学会了《三国志》中的《单刀》、《训子》,《牡丹亭》中的《劝农》、《冥判》,《南柯梦》中的《花报》、《瑶台》,《孽海记》中的《思凡》等七八出折子戏,到遂昌乡下演出。1923年,学生纷纷毕业,坐唱班也就停止活动了。

退休老师王馨一谈起遂昌初小昆腔班和遂昌群众对昆腔班的神往,感慨万分。1984年,他写了一首《平昌(遂昌)昆曲忆旧》:“曲肇霓裳播管弦,平昌昆剧溯前贤。写情寻梦怀汤令,继往开来仰蝶仙。约伴绘声容有间,组班学舞忆童年。行看鼎立同支持,何虑千钧一发悬。” (洪波 明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