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俩是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一个填彩描金笔下生辉,一个飞针走线花线变金龙,被人称为最佳黄金搭档;从相识相知到相伴,他们一路走过,一个沉稳内敛,一个棱角分明,性格互补却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和愿望,在晚年生活中。他们重拾年轻时的老手艺———绘制婺剧戏服,传承婺剧文化。今天的时尚周刊,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对坚韧执着的老两口———徐裕国和郑桂茶的故事。

绣出我的婺剧情结

上周,市民间文化达人秀评出10大达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民间高人,绝活有东阳砖雕、义乌农民画、方岩纸花制作、编中国结、纸鸢制作技艺……徐裕国因其绘制婺剧戏服的高超技艺而名列其中。

上周末,他和老伴的作品在市博物馆展出,徐裕国分发资料作解说,老伴则在灯下现场献艺,墙上挂着一件五爪金龙龙袍,闪闪发光的龙袍惹得不少参观的市民驻足观看。龙袍虽被挂着,但龙头神态威武,龙嘴大张,龙鼻龙眼明显突出,五爪金龙闪闪发光,异常耀眼。他去过很多地方,之前举办的婺剧大讲堂上,他现身说法,在2006年,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徐裕国的《龙袍》、《宫装》图样作为民间工艺精品展出。2007年,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国内唯一一套保存最完整的婺剧戏服图谱名扬文博会……

在众多的观光客中,有一位来自英国的游客对刺绣龙袍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名英国人居然还对婺剧略知一二,“它有400多年的历史”。看到外国友人对婺剧如此了解,徐裕国和老伴更是乐得合不上嘴,“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是帮婺剧团做戏服,我们对婺剧,真的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徐裕国今年69岁,步履轻盈,神态自若,说起挂在墙上的两身戏服,老人的神态变得眉飞色舞,说的是表情,透露出的是老人对婺剧戏服的挚爱情结。难得遇上他乡知己,徐裕国夫妇还开起音响放起婺剧,和老外一同回味起来。

“这件龙袍至今也就这么一件,是老伴按照我的图谱绣出来的,很多人想买,但我暂时没准备卖。”在徐裕国心中,婺剧有情,龙袍无价。

要把婺绣发扬光大

徐裕国说,上世纪90年代,两口子退休,都追随子女去了深圳。他开始从事书画教育工作,一过就是十多年。2006年,徐裕国受邀共同撰写《中国婺剧史》中有关婺剧戏服的章节,“这些图谱和关于婺剧的历史记忆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财富,我希望它能得以保存和发扬。”徐裕国当即毅然辞去了在深圳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金华,参与相关写作。为了将这份婺剧情缘描绘得更加美丽,老两口又自费将36幅戏服图样亲手刺成绣品。“几十年后,重新拿起绣花针确实不容易,适应了好一阵子,现在我眼花缭乱但仍旧坚持着,直到有人能接过我手中的这枚针。”老伴郑桂茶说,上周在市博物馆展出的五爪金龙龙袍以及相关绣品,是老两口近几年的作品。

在展厅现场,不少市民感叹婺绣的神奇和魅力,本该感到欣慰的老两口却没有幸福的感觉,“我们现在一直在打算着怎样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怎样让年轻人继承下去。”徐裕国有些焦虑,他说龙袍体现了婺剧文化,具有收藏价值,但无法普及,近两年,他和老伴开发了一款《八婺龙屏》的工艺品,50cm长,绣有婺剧戏服上的大龙头。“这样的工艺品普及率会高一点,而且有欣赏价值,希望量产后销售会不错。”徐老说,明年是龙年,而且龙头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具有象征意义,所以研发了这样的工艺品。老两口还开发了婺剧龙袍主题的平面刺绣绣品,“跟上时代走,我们也希望婺剧文化能深入到千家万户。”

徐裕国确实是个与时俱进的“老艺人”,玩电脑、聊QQ练歌跳舞,不亦乐乎。在徐老拍摄的视频中,记者看到郑阿姨穿着一件绣着龙头的火红色旗袍,唱歌跳舞,神采飞扬,“我们希望,金华有意向的年轻人,能加入到传承婺剧戏服制作的队伍中来。” 文/摄 方玲珊

人物档案:

徐裕国,69岁,金华市区人,市工艺美术大师。1962年,分配到金华戏具厂负责舞美和戏服设计。1963年,他和师傅绘制了龙袍、龙通、铠甲、八卦衣等戏服图样36张。2008年,所画的《中国婺剧服饰图谱》出版。2009年,婺剧戏服制作技艺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目前,已完成《传统婺剧服装品种、图饰、色彩、制作工艺传承简介》、《婺剧与原金华戏具厂》、《婺剧戏服图样文字说明》等有关婺剧史的文字资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