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浙江省金华市中国婺剧院内座无虚席,叫好声连连。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婺剧《经典折子戏专场》为首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周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剧场之外,通过网易金华、浙广直播等媒体平台,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在线观看,戏剧为金华百姓的美好生活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届李渔戏剧周从11月9日持续至22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金华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杂志社、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兰溪市人民政府承办,金华市戏剧家协会协办。本次活动以“戏曲与生活”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金华市区,分会场设在李渔的故乡——兰溪。戏剧周邀请了黄梅戏、淮剧、越剧、婺剧等剧种的13个国内优秀戏剧院团参与展演,并举办了“戏曲与生活”高峰论坛、2018《中国戏剧》理事会年会、中国婺剧博物馆开馆暨“婺象·华彩”全国戏曲脸谱艺术作品邀请展、第三届“婺迷争锋”百姓戏迷大赛、“李渔故里”兰溪寻根活动、“重返芥子园”浙派画家作品展、“婺声·物语”婺剧衍生品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婺韵·味道”书画剪纸漫画艺术作品展等特色活动。
营造全民共享的戏曲氛围
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董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以及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全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金华、衢州、绍兴等地的相关领导出席了首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周闭幕式。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刁玉泉在致辞中说,金华是戏剧大师李渔的故乡,婺剧更是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摇篮,在新时代又取得了新成就。多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受文化和旅游部,省委、省政府委派,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演出,唱响了婺剧这张金名片。在中国剧协支持下,金华市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发挥历史文化名人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举办首届李渔戏剧周,体现了文化自信。本届戏剧周的举办吸引了13个省区市戏曲院团、14场优秀剧目到金华展演,并举办了周边活动,创造了全民共享的戏曲氛围,唤起了我们对古老戏曲的美好记忆,更引发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金华市副市长陶叶萍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称此次戏剧周活动精彩、圆满,展现了金华戏剧事业的新成就、新辉煌。她表示,接下来,金华市将每两年举办一届李渔戏剧周活动。各相关部门要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活动品质,把李渔戏剧周打造成展示金华形象的窗口、艺术交流的桥梁。
在闭幕式晚会上,领导嘉宾还为“婺声·物语”金华市首届婺剧衍生品创意设计大赛获奖者和“首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周优秀展演剧目”优秀展演院团颁发了奖牌。
中国婺剧博物馆开馆
婺剧可谓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其博大精深,非同一般。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说:“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
11月16日上午,中国婺剧博物馆在中国婺剧院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对外亮相。同时,“婺象·华彩”全国戏曲脸谱艺术作品邀请展暨 “婺声·物语”婺剧衍生品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婺韵·味道”书画剪纸漫画艺术作品展也在此开展。
中国婺剧博物馆于2016年7月开始筹建,面积902平方米,是一座专题博物馆,收藏了从台前到幕后,3000多件与婺剧相关的展品。博物馆有7个主题,分别展示婺剧的历史脉络、独特魅力、辉煌成就、文化演变、后辈传承、舞台与道具、戏班与剧团等内容,展示了具有近5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带着婺剧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览区除了以图文方式介绍婺剧历史沿革、代表剧目,还陈列了许多婺剧戏服、脸谱、道具、乐器、书籍、代表人物的获奖奖杯等,让广大婺剧爱好者走近婺剧,了解婺剧文化,感受婺剧之美。
其中,“年纪最大”的藏品是一个在旧道具箱里发现的笏板,来历已无从考证,从制作工艺和上面的文字看,至少有数百年历史。最珍贵的藏品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演出《贵妃醉酒》时穿的戏服。
“李渔故里”寻根行
李渔,这位戏剧家出生在金华兰溪市夏李村。为此,探访李渔故里、寻访戏剧之源成了众多学者与戏迷的心之所向。11月21日,“李渔故里”兰溪寻根活动邀请了来自全国的50多位文艺界、戏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新社、新华网、浙江日报等的20余名媒体记者,共同前往李渔故里——兰溪夏李村参观采访,在李渔塑像前了解李渔生平事迹,探访夏李村古迹遗址。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高大牌坊耸立在村口,牌坊对面是由李渔牵头建造的“且停亭”,石柱上的楹联为李渔手迹。在李渔祖居,国家一级演员许永芳扮成李渔,和兰溪婺剧团的演员们还原了李渔家班当年的排练场景。董伟看得很是入神,他说:“我在这里感受到戏曲保护、发展得很好,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李渔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下去,同时结合新时代人民的生活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做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夏李村文化广场,一行人观看了戏曲表演和兰溪非遗展示,共同见证了李渔文化园奠基仪式,并在文化礼堂举行了兰溪市李渔青少年剧团揭牌仪式。此外,一行人还前往芥子园、兰溪博物馆,参观李渔生平事迹展和浙派画家中国画精品展。
畅谈“戏曲与生活”
11月22日,“戏曲与生活”高峰论坛在中国婺剧院举行,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和国内多位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地方戏曲的现状与功能、地方戏曲和百姓生活的关系与作用,畅谈戏曲传承发展与传统文化复兴、乡村振兴和美好生活的关系,推动戏曲事业蓬勃发展,共话美好愿景。
罗怀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原所长王安奎,江西省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知名编剧姜朝皋,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刘景亮分别作主旨演讲。随后,专家学者座谈研讨,各抒己见,并就“戏曲不能远离生活”“戏曲源于生活,更要融入生活”等达成了共识。
专家们表示,本届戏剧周为市民提供了感受戏剧魅力的平台,也充分展现了年轻一代婺剧演员对婺剧艺术价值的挖掘和创新,为金华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每两年一届的李渔戏剧周将打造文化品牌,构建戏剧之都,让全社会共享优秀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带来的美好生活。
构建戏剧之都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建制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小邹鲁”之称,诞生了戏剧家李渔,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
有着500余年历史,拥有500多本剧目、1000多种曲牌的婺剧,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婺剧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6种声腔,几乎涵盖了全国地方戏声腔的所有种类,川剧、赣剧与婺剧的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时调等声腔对应,婺剧的乱弹与北方梆子戏有着“血缘”上的关联,黄梅戏、越剧、甬剧与婺剧滩簧本就是一个“大家庭”,婺剧艺术堪称中国戏曲的摇篮。
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推进婺剧的改革创新,由文华表演奖、二度梅获得者陈美兰领衔的“新剧目创新团队”以戏育人,出人出戏,卓有成效。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等一批“80后”“90后”新秀脱颖而出,楼胜等多名演员获上海白玉兰奖,相继创排的婺剧《昆仑女》《梦断婺江》《白蛇传》《宫锦袍》等一批优秀剧目,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10余项国家级大奖。婺剧《断桥》《姐妹易嫁》等经典片段还分别登上了2016年和2018年的央视春晚舞台和新年戏曲晚会,并连续多年受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厅委派,赴世界各地参加“欢乐春节”和“浙江文化周”交流演出。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被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时,金华市各类婺剧团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每年下乡展演1.4万余场。为大力推进婺剧进校园,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金华市共建成省级婺剧传承教学基地3所,市级基地6所,市级婺剧特色学校近百所,6万余名青少年接受了婺剧知识培训。
陶叶萍表示,金华是戏剧大师李渔的故乡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的诞生地,举办中国(金华)李渔戏剧周对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把金华打造成“中国戏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骆蔓 楼存记)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