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传百年的民间技艺,它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

半个世纪之前,舞台边上叫好围堵者,他们在追捧什么?

那些日渐稀朗的传承者,历尽沧桑,他们又在坚守着什么?

2008年,随着江山变脸、耍牙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婺剧变脸中的重要一派——江山变脸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下个月,在沉寂近半个世纪之后,江山婺剧变脸复出的第一部整本大戏《火烧子都》就要亮相。

  白脸
  一个秘密   隐身背街小巷的旧厂房

江山闹市区解放路背街的一条小巷弄里,藏着江山婺剧变脸百余年后仅存的秘密。

这是一栋老式的五层楼厂房,江山婺剧团暂租在这里已经有3年。仅一墙之隔,叫卖声、喇叭声、打桩声、音响声,所有都市该有的喧哗一应俱全。而墙内,沉稳密集的锣鼓点子从清晨开始就没有停过;窗棱老旧、墙体斑驳,黑板报上的粉笔字歪歪扭扭,却清晰地写着“现实主义流派三种戏剧观”、“什么叫艺术”……这是婺剧变脸最后的隐身之处,近乎陈旧,却保持着高傲浪漫的姿态。

剧团的排练厅设在一楼。由于是老厂房,年久失修,墙面不少部分已经脱落。地上是水泥地,一脚狠踏下去,泛起满地灰。

江山婺剧团团长毛向阳,从小在戏班子长大,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他又忘情投入了一项新的事业——恢复江山婺剧表演中的绝技“变脸”。

这些天,毛向阳天天都到排练厅和演员们对本子,他想多练几次,因为一个月之后,江山婺剧变脸复出的第一部整本大戏《火烧子都》,就要在这里诞生了。

婺剧变脸、耍牙。 邵全海 梁臻 摄
  一个老人   持续40多年的沉寂

有40多年的时间,姜志谦不唱戏,不说戏,甚至听不得戏。就是这样一位近乎与戏隔绝,年近七旬的老人,成为江山婺剧变脸留下的最后一丝血脉。

一张老照片上的姜志谦英气逼人。那年是1960年,19岁的姜志谦已经是江山婺剧团的当家小生,一身绝技,尤擅变脸。

回忆起那段好日子,最让姜志谦兴奋不已的是斗台。三两个戏班,多时能有4个,对搭戏台进行竞赛。姜志谦凭着变脸的绝技,演一次轰动一次。那时他的戏迷疯狂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粉丝,往往是他演到哪就跟着看到哪。

和许多恪守师徒相授原则的传统技艺一样,姜志谦的变脸绝技也是一对一地单传。他的师傅张新钱,江湖诨名“掼不死”,拿手绝技就是婺剧变脸。张新钱在40多岁的时候挑中了姜志谦,并把一手绝活倾囊相授。

然而就在姜志谦深深沉浸在婺剧的喜怒哀乐中,“文革”开始了。姜志谦被勒令不准演戏,改行当了一名工人。失魂落魄的姜志谦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碰过戏,与这位传人一同消沉的还有变脸。

这一沉寂,就是40多年。

吹粉变金脸
  一次试演   无法拂去忐忑不安

2007年,江山婺剧变脸入选省第二批非遗名单。2008年,江山婺剧变脸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得到文化部门的正式认可,婺剧变脸一下子变得重要了。

然而40年积尘的江山婺剧变脸要再度闪亮,谈何容易。

2007年夏天,经不住各方的热切呼唤,66岁的姜志谦再次走进江山婺剧团,带起了徒弟。但毕竟和婺剧已经隔绝了40多年,老人心里没有底。

第一次试演,姜志谦身着金色铠甲,威风凛凛。在燃烧的松香烟火中,火焰喷来,年近七旬的老人抢背、洒头,数张脸数种情绪在瞬间变化。

在一旁的毛向阳等几位弟子,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摩婺剧变脸,火烧之猛、翻跌之险、变脸之奇让他们惊叹不已。然而同时,毛向阳心里也开始不安。

有着多年舞台表演经验的他迅速发现了问题所在。师傅演示的是婺剧变脸的精髓——抹脸,就是把油彩按次涂在脸上,涂擦速度要求飞快无杂色。虽有喷火和“小翻”(跟斗)动作来转移观众视线,但师傅毕竟已经年近70,动作衔接之间显得些许力不从心。

要恢复江山婺剧变脸这一绝艺,显然非千锤百炼不可。姜志谦于是和众弟子们一遍遍练习,一遍遍琢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毛向阳如今已经能变4到5张脸,其他弟子也都渐渐入了门。

教授弟子变脸
  一种坚持   来自乐观的自我安慰

说起变脸,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四川变脸。显然四川变脸已经成为变脸艺术中的“明星脸”,闪烁在聚光灯下,娱乐性很强。

而落于静寂的江山婺剧变脸,它的传承人却似乎并不愿意迎奉潮流。

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研究婺剧的专家吴露生评价婺剧变脸,“是揭示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包含于婺剧古老血脉中的一种绝艺。”

正是如此,毛向阳和师傅达成共识:如果把变脸结合歌舞,包装成魔术甚至小品当然会迎合时下的文化消费,但婺剧变脸是集剧情、人物、观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必须要融入整个剧目当中。

于是,有了整本《火烧子都》的复排。

如何强化变脸的一舞台效果,毛向阳和师傅想了不少招数。比方说,让变脸的瞬间更隐蔽,节奏更快;比方说,结合川剧变脸中的扯脸一法,融入脸谱式的变脸技艺让视觉冲击更大。

吴露生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尝试。他认为,婺剧变脸始终是要姓“婺”,不能变态、异化成为其他的东西。但在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时,也得再创造,再包装。

然而,在语言上得到的肯定,并不能消减多少江山婺剧变脸复出的坎坷。

毛向阳是剧团团长,他得顾着团里60来号人的饭碗。剧团运转基本靠有限的财政补贴,更不要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火烧子都》的复排。毛向阳心里明白,他只能倾尽所能为江山婺剧变脸的复出开一个好头。这样的努力包括,尽量多地争取商演甚至歌舞演出去补贴传统剧目。

乐观的情况是:去年江山婺剧团被立为浙江省婺剧变脸、耍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市文化部门及专家们一次次地来考察,都给予了江山婺剧变脸热切的期待;2年后,剧团会搬迁到市里新建的文化中心,将拥有窗明几净、实木铺地的排练室。

这些,让毛向阳有了点安慰自己的理由:我们是在重振古老婺剧艺术中的瑰宝。

婺剧变脸

“变脸”特技历史悠久,其远源可追溯图腾文化、良渚文化的傩面具图纹,近源可追溯明代的目连戏,后来逐步发展到当场变脸。它是研究古代戏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

川剧变脸主要是更换面具,而婺剧变脸的精髓是涂抹油彩,演员在演出中,一时呈现几副面孔,效果强烈。

婺剧变脸分“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根据剧情,用于戏中的人物情绪的骤然变化,或惊恐,或绝望,或忿怒等。

江山婺剧“变脸”特技是浙江婺剧“变脸”的最后一脉,是婺剧表演绝技之一。其诞生的确切年代无考,从传人张新钱生活的年代算起,至今也已有100年了,另有说婺剧诞生不久就有“变脸”。

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一派,2008年,江山婺剧变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