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位洪波教授,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殊不知已入古稀之年。他手里拿着的那本书刚刚出版面世,名叫《婺剧》,封面上陈美兰的穆桂英剧照鲜艳夺目。这本专著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

这部全面介绍婺剧历史和发展的专著,是洪波等3人历时三年的心血之作。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写作有关婺剧史的书:30年前,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婺剧史《婺剧简史》。身为杭州人,他没有去研究当地更为盛行的越剧、绍剧,却对金华的婺剧情有独钟:“这可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500年的婺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活标本!”

婺剧团生涯:既当编剧又当演员

他研究婺剧,迄今整整48年,在他之前,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这一古老剧种。洪波与婺剧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2年7月,他考入刚刚经历了三校合并的浙江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3年后他随学院从杭州搬迁到金华。1966年,他是该校中文系第一届本科毕业优等生。

一年后,初出茅庐的洪波被著名导演徐勤纳和名丑吴光煜看中,他被分配到金华地区婺剧团(今浙江婺剧团)工作。从此,擅长舞文弄墨、二胡演奏、舞台表演的自己,与金华这一地方戏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他是分配到团里的第一个浙江籍大学生,人家都叫他“秀才”。

对婺剧一窍不通怎么办?好在洪波毕竟是科班出身,脑子灵光,学习能力强,前辈老师培养他搞编剧,没过多久,他编排的戏就挺像那么回事了。比如他创作的婺剧乱弹小戏《山村开遍哲学花》(后被改编为《半篮花生》,由薛晓龙、邵小春和傅慧娟及江淑英主演)、他编写的婺剧松阳高腔《一箩谷》(由葛素云、方允均和傅慧娟主演),都深受观众喜爱。曾担任浙江师范学院文工团团长的他,竟当上了剧团的乐队副队长,二胡、小提琴、大提琴、中号……吹拉弹唱统统不在话下。

更绝的是,洪波还是一个演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现代戏、样板戏大行其道的年代,他出演过婺剧《红灯记》里的“鸠山队长”。“导演见我矮墩墩、胖乎乎的,有几分神似日本军官,就让我出演戏里的‘鸠山’。”他服从组织安排,剃了光头,戴上一副黑边圆框眼镜,蓄着小胡子。没想到,这一演就火了,人称“活鸠山”和“婺剧的袁世海”。

遍访800位老艺人写出《婺剧简史》

在婺剧团一干就是13年。1980~1985年,洪波调入金华地区群艺馆任《艺术馆》杂志编辑、戏剧创编辅导干部。同时也分管浦江、义乌和东阳等地艺术指导工作。

至于从事婺剧研究的初衷,洪波是这样说的,在婺剧团他是第一位接受过中文本科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前辈著名老艺人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严宗河、葛素云等告诉我,剧团的大多数人,都在日复一日的婺剧演出中度过,他们一天天老去,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扬,但大家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和总结。你有文化,应该为抢救和振兴婺剧作出一分贡献。”在大伙儿眼中,洪波是个“笔杆子”,又干过剧团的一线工作,十分熟悉婺剧表演、音乐、编剧、舞美等方方面面。这一婺剧研究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在当时,浙江省内那么多地方戏,诸如越剧、绍剧,就连昆曲史,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理论研究专著。

关于婺剧研究,洪波几乎是白手起家。他从剧团优秀老艺人口中,打听到散落于当时金华地区13个县的民间老艺人的下落。此后,他骑着一辆凤凰牌破自行车,挎着一架海鸥相机,走街串巷,不辞辛苦,日复一日,一个又一个地去找寻和登门拜访。

他遍访名伶、班社。采访的800余名老艺人,多数是花甲古稀之人,还有八九十岁的耄耋艺人,其中有几个名伶,如东阳正吹“曲子包”王贵达、金华名伶“本子包”方永林、永康名丑王德银等。

经过长达5年的走访调查,洪波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写了300多万字的手稿,后经精编提炼,与章寿松合著完成25万字的《婺剧简史》,1985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专著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专家张庚和马彦祥誉为“中国第一部婺剧史”。

再为婺剧传承和发展锦上添花

《婺剧简史》让他成为婺剧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1987年到2001年的13年间,洪波回到母校浙师大艺术系任教,其间,他受邀编撰了《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的36个婺剧条目,并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奖证。

2001年,他调回杭州,在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从事文化艺术研究的教学工作。离开金华,他的心中仍对婺剧念念不忘,他担任校“晴岚”戏曲社的艺术指导,为大学生们排演婺剧《断桥》等,广受好评。

许多人惊讶,戏曲在乡村大舞台广受欢迎,大学里也能演婺剧?洪波的秘诀是,把原剧精简压缩到18分钟,成为一幕短剧,保留最精彩的部分,如《断桥》中许仙的“十八跌”特技,白娘子和青儿的“蛇步”特技等,学生们普遍反映“看得牢”,不愧是“天下第一桥”。

2009年,洪波再次受邀创作《婺剧》一书。他说,距离自己第一次写婺剧史已经过去快30年,婺剧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是时候再动笔写一写了。于是,他和叶晗以及洪明骏一起进行婺剧研究和田野调查,围绕婺剧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开始了写作。

经历整整3年,在2014年底,《婺剧》终于面世。他认为,相比《婺剧简史》,《婺剧》一书将婺剧的源流脉络更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根据研究,婺剧始于元末明初,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的活标本。”他又考究,婺剧高腔是中国戏曲之祖温州南戏的遗存;婺剧昆腔是苏州昆曲的“劲旅”;婺剧乱弹是浙江乱弹腔系中的一朵“奇葩”;婺剧徽戏是中国京剧的一支“祖脉”;婺剧滩簧是中国江南滩簧中的“俊雅美兰”;婺剧时调是浙江清代民间流行的“时尚小戏”。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图文并茂,不仅增加了婺剧中的民间美术,如婺剧壁画、婺剧砖雕、婺剧木雕和婺剧剪纸,还详细记述了清末民初名伶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婺剧演员。该书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婺剧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情景,婺剧演员焕发青春,如葛素云、郑兰香、吴光煜等,以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美兰为代表的青年演员驰骋舞台,展现才华。

如今,婺剧舞台上又涌现出一大批新人,如杨霞云、楼胜等。“为什么写新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了弥补上一部婺剧史的不足,说明了我们的婺剧后继有人,也为婺剧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杭州人,对婺剧的热爱,一直伴随他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代。他说:“在金华生活了40多年,美好的青春岁月在这里燃烧,永远也忘不了这块希望的热土,将永远感恩这美丽的金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