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桂阳县,是蔡伦故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湘昆”的发祥地。在这里,孕育了一朵被称为“湘兰别一枝”的传统戏曲艺术之花——湘剧。
古戏台再现“赵子龙”雄风
在得知谢忠义担纲主角的消息后,记者连夜乘坐高铁赶到郴州,一路走一路问,好不容易到了演出的乡村戏台。在记者采访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中,谢忠义是拜访次数最多的传承人之一。现在,他仍经常出现在戏台上。不过由于年龄偏大,而湘剧演出极其消耗体力,他上台演出主角的次数已经很少了。
烟雨中的桂阳县太和乡大溪村,一切都是那样的原始和生态,村民也还是那样的淳朴和憨厚。村里的骆氏宗祠大戏台,还载有旧时戏班演出的题壁,作为“湘昆”发祥地标志之一,几百年“惯看秋月春风”,与散布桂阳各地的近500个古戏台一样,保留着其独特的韵味。
戏台上,一曲《赵子龙计取桂阳郡》正在演出。湘剧国家级传承人谢忠义饰演的赵子龙,和徒弟们正在“刀来枪往”。“赵子龙”的一招一式尽显威严,一字一句,尽显湘剧多种声腔的曼妙。透过他独特的甩腔,记者似乎能听到赵子龙的战马在舂陵河两岸的青山绿水中巡戈奔跑的哒哒马蹄及嘶鸣声。
掌声响多久,甩腔就甩多久
67岁的谢忠义,由于长期活跃在湘剧舞台上,看起来不过五十出头。他出生在梨园世家,外公、母亲都是衡阳湘剧名角。从小受家庭熏陶,谢忠义10岁就考入桂阳县湘剧团学戏当演员,拜原春台班著名老生曾衍翠为师,攻老生。1960年,年仅13岁的谢忠义赴长沙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汇演,在剧目《六郎斩子》中饰六郎,获优秀演员奖,开始在湘剧圈崭露头角。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练,他终成主角。
湘剧唱腔以昆腔为主,在昆腔的基础上,融合本地民间音乐,吸取当地群众语言和生活习惯,发展成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的多种声腔剧种,成为湖南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我们有一个传统,台下掌声响多久,甩腔就要甩多久。当年,我一边练功一边吊嗓,足足练了8年。”谢老说。
守得住清贫,才能坚持下来
“湘剧一戏多腔,所以不但要学武戏,还要学唱腔,学起来难度很大。没有十年八年的训练,不脱一层皮,很难上得了台面。守得住清贫,才能长期坚持下来!”谢老回顾自己的从艺人生,感叹道。
桂阳湘剧团是目前全省演出湘剧剧目最多、最活跃、影响最大的戏剧团体,是保护传承湘剧的基地。近年来,桂阳湘剧团每年下农村演出200场以上,省内外交流演出近50场。通过送戏下乡,扩大了湘剧的影响,培养了湘剧观众群,拓展了湘剧传承空间。
演出结束后,谢忠义在古戏台后台卸完妆,开始和弟子们说戏,反反复复,一句一句教唱腔,一招一式教动作……谢老说:“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带徒弟,不让湘剧‘水土流失’。”(记者 李锋)
(摘自 《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