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花鼓戏、巴陵戏、湘昆、祁剧等19个湖南本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湖湘群众喜闻乐见。

如今,三湘大地上有一批德艺双馨的戏曲前辈,他们在梨园耕耘大半生,成为戏剧技艺传承人,多年来以各种形式为弘扬湖南戏曲艺术孜孜不倦奉献余热。

传艺育新,培养青年才俊

从艺60余年的龚谷音和欧阳觉文,见证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改制后更名为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成长历程。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龚谷音,在舞台上塑造了王玉梅、林十娘等100多个鲜活传神的艺术形象。近年来,她克服年迈多病的困难,竭尽所能地传艺育新人。国家一级作曲欧阳觉文迄今为花鼓戏作曲(含与人合作)150曲(部),为电视、电影作曲60部,屡获全国大奖。这位湖南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着重辅导和扶植青年音乐主创人员,将自己“原原本本地学习传统花鼓戏,将现代音乐融入其中”的创作理念贯彻于教学之中。

湖南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奖双奖得主左大玢功成身未退,10多年来始终情系湘剧艺术,她积极促成了2002湘剧小学员班的开办,一心扑在该班的教学和剧目传承工作上,培养出一批湘剧急需的青年才俊。

躬身后台,发掘艺术精华

95岁高龄的“湘昆发掘第一人”李沥青以“老黄牛”精神奋发有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搜集整理了400多个湘昆传统曲牌和100余首大小过场牌子,撰写出版《湘昆志》《湘昆往事》等专著;常德汉剧高腔代表传承人李少先连续在三台常德汉剧大戏《紫苏传》《合家欢》和《雨荷》中担纲音乐主创,还抱病参与“湘戏进京”展演剧目之一《孟姜女传奇》的音乐唱腔设计。

被誉为“梨园怪才”的湘剧大师曾金贵老当益壮,痴迷于湘剧脸谱绘制,还导演了湘剧传统剧目《斩三妖》、中西合璧音乐剧《梦》等,广受好评。“湘剧改革改什么?节奏、功夫、脸谱、剧目、舞美灯光,都要创新,要改革,不能囿于传统!”曾金贵认为,紧跟时代才能保持湘剧的活力。祁剧资深导演刘锡林与仇荣华倾注大量心血,将原本要演七天七夜的传统经典剧目《目连救母》提炼出“孝道”的核心,最终改写并共同导演成两个半小时的“篇幅”,使这一沉寂数十年的“祁剧瑰宝”大放异彩、重获新生。

言传身教,乐当文化志愿者

“大家今天来听戏,我真诚感谢你们,京剧需要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日前,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徐米娣联袂多位优秀青年演员,为戏迷献上了一台别开生面的京剧艺术欣赏会,让大家感受到京剧“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艺术魅力。年届七旬的徐米娣既带徒传艺,又致力于京剧艺术公益普及工作。在她看来,只有让观众懂得欣赏京剧的门道,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京剧、赏京剧。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老艺人周金秀则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为“湖南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奔波忙碌着,他开设的皮影课寓教于乐,让4万余名学子受益。

一些年逾古稀的前辈义务承担起戏曲保护传承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艺术创新的理解。木偶戏知名编导谭奇书先后参与创作了《金猴降妖》《绸扇》等剧目,指导重排大型戏剧木偶剧《金鳞记》。他深有感触地说:“木偶戏每一次发展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众多湖南戏曲前辈以满腔热忱,续写着梨园夕阳红、戏曲未了情,助推湖南戏曲艺术创造新的辉煌。(李谦)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