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很长。关于这座城市,关于痴爱的湘剧,他拥有100年的回忆时光。
他曾是红遍长沙城的“活周瑜”,“活石秀”。大河边,织机巷,坡子街……同春园,湘春园,新舞台……年轻时在这座城里演英雄,唱豪杰,他也是抗日烽火中的一条好汉。离开舞台后培育梨园弟子无数,他是学生心目中最会策的“老顽童”。
8月6日,是有“湘剧活化石”之称、著名湘剧艺术家、教育家王华运老人百岁大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中共湖南老干部局、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湘剧院联合通过本报,庆祝他的百岁华诞。
7月31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一栋普通的宿舍楼。记者贸然闯入王华运老人的安静岁月,试图与这位世纪老艺人对话。老人耳朵有些背,已不太能听得清记者的提问,但他脚步稳健,亲自为记者找出书本、剧照、发黄的报纸等各类资料。
遗憾的是,老人保存的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大量珍贵剧照和资料,全部在文革中化为灰烬。
但历史,写在人们心上。我们通过采访老人和范正明、廖建华等戏曲专家和知名人士,勾勒出这位湘剧百岁老人的艺术人生。

最后的湘剧科班老艺人

湘剧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
同治、光绪年间,培养湘剧演员的科班不断出现。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男女合演的戏班。
1920年时,王华运正在荷花池红墙巷的长沙附小读书。因为家境贫苦,他于1922年12月进入私人开办的湘剧科班学校华兴科班学戏。
华兴科班在织机街观音井巷内。起科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头科1909年到1913年,二科1922年到1926年,三科1927年到1929年,一百多名学徒都以华字取名,其中涌现了一大批湘剧界的名角。王华运是华兴科班二科艺员,也是湖南湘剧科班出身目前唯一健在的老艺术家。
直到现在,王华运还记得,自己当年在华兴科班学戏,每天鸡叫头遍就起床练功,晚上就和十几个同伴滚床被子睡在地上。

大河边闯出来的“活周瑜”

“王华运原名嗣义,……因家境日困,到南正街惠丰钱庄学徒,不成,被华兴科班第二期招生招入,改名华运,习武小生。曾师粟春林。《救主》之赵云,《白门楼》之吕布,《翠屏山》之石秀,除吴绍芝外,仅见华运一人……遇有以错谬指正者,必执礼受教。……且见义勇,贫困者解衣推食,在所不惜。”———1931年9月6日《湖南晚报》崇虎文章:《湘剧梨园之怪杰》
湘戏有句行话,“大河边的戏难唱”。大河边即长沙以北,湘江沿岸的丁字湾、铜官、靖港、乔口、包公庙等集镇码头。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对湘戏很熟,看戏很刁,演出的戏如有一点不合传统规范,轻则喝倒彩,重则打草鞋。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一般都要到大河边接受观众考验。
王华运1926年出科后,即受聘于福春班,在大河边和益阳地区各个乡镇演出。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扮相俊俏,在大河边唱了一年戏便声名鹊起。1926年底被九如班所聘,进入长沙唱戏。
九如班是当时湘剧最有名的戏班之一。王华运戏路很宽,善于塑造人物,特别是他演《借箭打盖》中的周瑜、《翠屏山》中的石秀,引得观者如云,场场爆满。王华运很快成为湘剧界一位文武全才的著名小生,与当时红极三湘的小生泰斗、师兄吴绍芝齐名,被称为“活周瑜”、“活石秀”。
王华运还是旧时艺人中少有的秀才。他曾进明德中学读夜校,是徐特立的学生。因为经常翻阅《辞海》,人称“王辞海”。他急公好义,嫉恶如仇,曾带领青年演员捣毁一家发表侮辱女艺人文章的报馆,遭到国民党警察局的追捕。他也曾单身闯入国民党的戏剧审查机构,反对他们随意禁戏。

抗日烽火中的梨园先锋

1938年秋,田汉奉周恩来之命,在湖南组织文化界人士参加抗日。1939年4月,田汉在中山路银宫电影院举行湘剧抗敌宣传队授旗大会,共成立七支宣传队,辗转桂林、湘南抗日。
回忆起当年那段烽火岁月,王华运老人仍然激动不已:“湘剧艺人爱国是有历史的。当年黄兴在长沙联络地方帮会人士起义,其中就有湘剧艺人参加。大革命时期,三元班的湘剧艺人搞过绣花馆,掩护党的活动。后来在上海设的云霞湘绣馆,还是党的地下联络站。”“9?18”事变后,王华运倡导湘剧界同仁佩戴“共赴国难”的袖章,与罗裕庭一起,参与创作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倭奴毒》。这出戏后来在长沙六家剧院轮流演出,轰动一时。1939年,他被任命为湘剧抗敌宣五队领队,赴益阳宣传抗日。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成立,这也是湖南省湘剧院的前身。当时王华运已是湘剧小生第一块牌,是拿包银的名角。而参军后只有普通战士的待遇,每月仅5毛钱津贴。王华运放弃高薪,举家参军,并将自己的全部演戏行头,无偿捐献给剧团。

喜欢策的“老顽童”

1959年,王华运告别数十年舞台生涯,到省戏剧学校(现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湘剧科任主任,从此便没有离开这里。历届湘剧科出来的小生,大都受过他的培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过七旬的他再次走上讲台。他上课十分认真,一招一式从不马虎。他的性格也非常开朗,喜欢和学生策,学生也喜欢策他,都称他为“老顽童”。
1981年,在全省湘剧老艺人教学演出中,他与老艺人周福卿演出《兄弟酒楼》,再现石秀风采。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他专门录像,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005年,湘剧列入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今年6月26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湖南湘剧院联合开办的2002级湘剧班汇报演出在长沙举行,37位湘剧小演员表演《大破天门阵》。王华运老人特地去观看,并去后台看望这批湘剧的接班人,一时成为戏剧界佳话。
王华运老人是最后一个科班出身的湘剧表演艺术家,也是百年湘剧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夫人刘淑媛女士告诉我们,王老是个心胸非常开阔的人,生死也看得非常淡。85岁时,他就写好了自己的挽联和遗言。现在,王老每天生活很有规律,7点起床,8点看央视的《新闻早八点》,9点散步去传达室拿报,看完后送回去。下午4点再出去散步。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后睡觉。王老还把每天天气预报的情况记在台历上,这个习惯坚持了10多年。
采访结束时,老人给我们背他的几首自作诗词,一字不差。他还找出一本记满了每天天气情况的台历,孩子似的笑着一页页翻过去。我们在最后一行看到:7月31日,晴,27℃-36℃。
日历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王华运老人的艺术生命之树,常青。(记者 肖欣 )

(摘自 《三湘都市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