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新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无非走不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颂扬历史人物的,一种是再现历史事实的,而对于戏曲而言,前者所占的比例会更大些。因为戏曲偏重于角的艺术,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更能突出角在剧中的表演水平。新编历史剧在舞台上呈现时也必须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前瞻性。所谓历史的真实性,就是创作必须符合史实,因为戏曲毕竟是一门比较严肃的舞台艺术,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它担承着宣扬历史的功能,所以不允许随便去演义。而历史前瞻性,则是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必须能够代表一种先进或者正义的力量,对后世必须具有警示或者标榜的作用。
湘剧《谭嗣同》走的仍然是很多地方剧团的创作模式,选取本地域历史上著名的仁人志士,这样的剧目首先能够达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然后才是戏曲创作传达出的思想价值。对于谭嗣同,他生活在中国历史变革时期,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走向没落。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不堪一击,再加上其委曲求全的心态,使很多仁人志士力图变法,进行革新。本部戏选取的就是谭嗣同为维新变法,被光绪帝急召进京,但是变法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保守派的阻拦,破坏变法,并且肆意诛杀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致使维新变法仅仅百日便走向消亡,“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成为谭嗣同等救亡图存人士思想与人格的真实写照。这应该属于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但是本部戏对变法背景、变法内容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整个维新变法感觉口号化了所以只凭舞台上的表演,没法感受到变法的急迫性,以及百日维新的悲壮感。同时,在保守派与维新派辩论的那一场,创作者将变法引入到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上,顿时觉得维新变法只不过是皇家权力之争的计谋而已,同时在这一折,康有为说变法须杀一两个一品大员开路,感觉这场变法也太儿戏了。另外,面对变法的受阻,谭嗣同夜敲袁世凯之门,说服袁世凯护法救主,为了更好的说服袁世凯,谭嗣同竟然拿出假密旨,突然觉得变法志士竟然也“狗急跳墙”了。戏中有两个人说的,很符合对本部戏的感觉,一是慈禧太后说:原来维新变法是光绪想夺回权力;一是袁世凯说:维新变法这帮人太过于急功近利,根本承担不起拯救大清的重任。最后,谭嗣同本以为一死来唤醒大众,但是死前竟无人响应,然后谭嗣同就慷慨赴死,这样的结局似乎没把思想进行升华,悲壮感也没有很深刻的刻画出来。还有,本部戏关于谭嗣同与其妻的感情戏太弱,对整部戏没有太大的作用。袁世凯的性格刻画的不是很明显,情节转换的有点突然。
不过本部戏还有几处设计的很巧妙,比如慈禧太后利用蛐蛐来训斥光绪,阻拦变法,不过感觉本部戏导演有点过于追求情节的进展,想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很多处的转换并没有去过多的着墨,一闪即过。另外,本部戏舞美设计使本部戏不够大气,舞台表演空间压缩的比较小;另外,本部戏的化妆有待改进,人物造型没有美感。最后,本部戏以浏阳调结束,除了能体现浏阳特色,实在不清楚跟这部戏有什么联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