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江苏省戏校戏剧科主任张锡如心情复杂。6月28日,06锡剧班举办了毕业汇报演出,18个学生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委培单位——靖江市锡剧团的肯定。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大孩子收拾行装,准备告别生活4年的校园,张锡如心里交织着欣慰、不舍和失落。06锡剧班学生离校后,意味着整个戏剧科只有06小京班的39个孩子在校了。对以戏曲立校的江苏省戏校而言,这一数字实在有点名不符实。但戏剧科今年没有招生计划,明年是否有招生计划呢?能否招到孩子呢?想到这些,在省戏校当了30多年老师的张锡如心里真的没有底。
江苏省戏校,戏剧专业4年不招生
“现在戏剧专业招生越来越难了。”张锡如实话实说。
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省戏校,设置了京剧、昆曲、锡剧、扬剧、越剧等5个戏曲表演专业。建校以来,学校采取的一直是“订单式”培养方式,学生进了戏校,就等于一只脚跨入了剧团,毕业生就业不存在任何问题。
那时,省戏校名气很大,学生很多,省内几十家戏曲院团竞相委托培养,师资队伍阵容强大,许多省内甚至全国知名艺术家任教于此。“上世纪70代末80年代初,省戏校发展最高峰,仅戏剧教师就有138人。”不少老教师感慨地回忆道。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受累于各大剧团的不景气,省戏校的规模急剧萎缩。进入新世纪,招生状况更加不如人意。昆曲、扬剧、越剧相继停招。2003年,省戏校将京剧、昆曲、锡剧、扬剧、越剧5个科合并成一个戏剧科。张锡如苦笑说:当年戏校里的“老大”,如今学生人数落后于后起的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成了戏校的“老小”。
如果没有戏剧生,还能叫戏校吗?2005年,在没有剧团委托的情况下,省戏校尝试招收非“订单生”。招生广告发出后,报名者寥寥无几。学校只好承诺对优秀学生免收学费,经过2轮在全国招考,好不容易招进23个学生。2006年,由省文化厅出资,首家在全国公费招收京剧生。省戏校的科主任全部北上,踏遍了七八个省份,走访了近一个月,才搜寻到了几十个有京剧潜质的小学生。
但06小京班后,江苏省戏校戏剧科已有4年未招新生了。
说起戏校招生难,戏校老师公认有两点原因:一是戏剧观众变少,剧团生存困难,人才需求有限;二是学戏本身辛苦,且收入不高,缺乏吸引力。张锡如介绍说:戏校的孩子,每天早上6点20分起床,6点半就要开始吊嗓子、练腰功腿功。上午4节专业课,下午4节文化课,晚课还要排演剧目。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一般孩子吃不了这个苦。
戏校生,曾像公务员那样令人羡慕
“今天是政府出学费让孩子们学戏,我们原来可是自己挤着来报名学戏。”省戏校副校长艾金梅深有感触。她说:我是上世纪70年代从省戏校毕业的。那时,当兵光荣,演戏光荣。考上了戏校就像今天考上公务员那样让人羡慕。
张锡如亲眼见识过戏校的“热门”。他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省戏校到苏州招人,当时戏剧包括乐队舞蹈只有7个名额,可却有1万多人报名。因为戏剧讲究形象嗓音,面试一关很重要。“当时面试的场面真壮观啊”。
优中选优,生源过硬。省戏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明星名人:京剧专业的王馥荔、李洁、李雪梅,昆曲专业的石小梅、胡锦芳、柯军,锡剧专业的倪同芳、王小坤、邓建栋、周东亮,扬剧专业的徐秀芳、林芳兵、侯长荣,越剧专业的新秀李旭丹等。
担任05京剧班班主任的叶达荣回忆说:1982年,我校师生到上海演出,下着大雨,上海观众排着2公里长的队来买票。现在我们搞一场戏剧演出,免费送票给观众,上座率都不高,现在的学生登台机会少多了。30年来变化太大了。
学戏的孩子,找工作面太窄
“我们是定向委培的,用不着找工作。”06锡剧班长卢静告诉记者:我们班18人几乎都是靖江县城的,4年前刚进校时,6点多就要起床,每天压腿、扳腰,踢腿踢得眼泪汪汪的,腿痛得抬不起来,上下楼梯都是横着走。吃了这么多苦,好不容易熬过来了。我不会轻易改行的,总要在锡剧团干出点名堂吧。
与卢静的乐观不同,正在省京剧院实习的05京剧班的王青,就显得左右为难。这个来自安徽淮南的18岁姑娘,学的是老生行当。她坦白地说:省京剧院很难进,即使能被省京录取,也害怕小小年纪,不能准确把握中老年男人的感觉。找别的工作吧,又没有优势。我现在一边实习,一边复习准备高考。但考试也很难,我们戏校生只有半天文化课,未必拼得过别人。
周梦婷和王青是同学,她放弃了实习,一门心思复习报考上戏。她告诉记者:我们班共20多人,大概有一半人去剧团实习。他们反馈的信息是,现在各个剧团排戏少,不缺人。如果勉强进去了,四五年内也就是跑跑龙套,演个宫女丫环或太监衙役什么的,很难有当主角的机会。有几个男生则直接回家改行了。参加高考的,有几个人也将专业改成了编导或其它。我想当个戏剧方面的教师,但我父母担心,从事戏剧这一行,我养不活自己。他们给我规划,考上本科后再读研究生,最好能换个另外的专业。但我奶奶是专业京剧演员,她鼓励我说:京剧很美,很漂亮,它毕竟是国粹,不会没饭吃的。
“戏剧专业学生就业面太窄,是个现实问题。”叶达荣老师介绍:为了让戏校生适应性更强,学校强化了一专多能培养,孩子们在学戏的同时,也学习舞蹈、话剧、声乐、影视主持等课程。否则,一个戏剧的“毛坯子”,就业难度真的不小。
专家:中国戏剧人还会迎来新的春天
面对戏校生从热到冷的巨大落差,大多数戏校老师虽然无奈,但又感觉正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分析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这个时代就是影视网络的时代。现在的电视剧内容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但戏剧永远都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与现代人隔膜得很。谁还愿意大热天地跑到剧场,摇头晃脑地看几出戏呢。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想看什么频道就选什么频道。多舒服啊。不过,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肯定不能随便丢了。”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人元看得显然更远一些。他说:江苏是戏剧大省,戏校有六七所,是全国最多的。目前,戏剧专业招生难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但为了抢救优秀的传统文化,江苏公费招生的模式,正被全国若干省份效仿。北京、上海、天津、山东都在跟进。眼下戏校出现的困惑,并不是中国独有。学戏的少,是因为看戏的人少。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腾飞、走向现代化之初,传统艺术无一例外地都会受到冷落。日本、新加坡,还有我国台湾地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然而,等到经济稳定,富裕的人们又会回过头来,兴起文化寻根热,这时传统文化将获得新生。而中国戏剧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加上现在很多剧团本身就面临事改企,经历着建国以来最大的阵痛,对人才需求量少。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戏剧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我相信,只要政府担当起这份文化传承责任,从业人员守住暂时的寂寞和清贫,中国戏剧的春天一定会重新回来。(张粉琴)
(摘自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