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创作是剧目生产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目前的锡剧界,创作队伍萎缩,创作人才匮乏,缺乏叫好又叫座的剧本,这些都成为锡剧生产的“瓶颈”。如何创作出如《珍珠塔》、《红花曲》这样的经典,很多人在不懈探索着。日前,记者就该问题采访了我市吴翼民、许墨林、钱惠荣三位资深作家,他们分别道出了这样的思考——

吴翼民的叙述:

我认为锡剧根植于本土,需要依靠本土力量。在创作方面,无锡有好的传统,《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这些经典都是无锡本土作家创作的,事实证明,本土作家创作的剧本才有“锡味”。

创作戏剧剧本的作者需要阅历、积累以及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的创作队伍确实是青黄不接。但是无锡并不真的缺乏在创作方面有潜力的人,包括一些业余作家在内的创作者都很不错,关键是怎么更好地鼓励和组织他们,让他们真正为锡剧剧目的创作贡献力量,这一点,我们近几年来都忽视了。

我的观点是,我们的创作首先要立足本土,组织比较雄厚的创作力量。作者的成长是需要有个过程的,有关方面应该为这些人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抵挡住各方面的干扰和诱惑,静下心来创作。我们现在的做法,总倾向从外面买剧本、改剧本,但很多剧作者未必了解锡剧的精髓,创作出来的剧本可能南辕北辙,显示不了锡剧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仰人鼻息,必须有自己的杀手锏,努力培养本土创作力量,是振兴锡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墨林的叙述:和其他剧种相比,锡剧发展历史短,而且因为文化的参与不够,锡剧剧目创作积弱的现象由来已久,只是现在这个问题尤为突出:锡剧创作人才的输入和培养严重滞后,现有的创作队伍又缺少改革创新的动力,只是想着改编一些老戏以及从外面移植一些戏,虽然表现形式多样化了,但是在最本质的创作方面还是走老路。

我觉得现在创作者的思路,一是要更多尝试新的创作,二是要创作贴近观众的戏,三是创作的素材要力足无锡。同时要充分考虑演员的特点,写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特长的本子。创作队伍建设方面,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运用外部人才资源是好的,但是对本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也非常重要,地方戏曲是有自身规律的,本土的人才始终最熟悉自己的文化,也更容易写出适合本地人口味的好作品。

钱惠荣的叙述:

锡剧的创作者首先要懂得锡剧,而这个前提是懂得无锡的语言、风俗和文化,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体现锡剧的精髓,因此,我觉得出自无锡的作者是最合适的。我们现在面向全国征集剧本,这虽然没错,但是没理由身边有好的剧本而不用啊!

选择和无锡有关的题材也很重要,锡剧就是无锡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剧种,用来反映本土的题材最合适了,例如,鼋头渚人杰苑里面有几十个人的雕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我们为什么不从他们身上找些灵感?如果一味改编经典或者移植别人的东西,偶尔做做未尝不可,但是把目光局限于此只会陷入死胡同。只有更具地方特色的作品,才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胡琦)

(摘自 《无锡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