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当舞台上的大幕徐徐拉开,73岁的胡永诚犹如回到了年轻时代。他全神贯注地敲打着乐器,引领着台上的演员随着每一个音符,展现最美的唱腔和身段。为了这一刻,他足足等了近30年。

上周末,为迎接新年到来,一出传统锡剧大戏《珍珠塔》在奉贤区图书馆小剧场内公演,让来自八方的锡剧迷们如痴如醉。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出大戏竟然全部由奉贤村民自筹成立的杨王红贤锡剧艺术团完成表演。曾经的“泥腿子”变身台上的“曲艺明星”,其中,有对过去的情怀,更多是对现在生活的美好写照。

锡剧文化留下深刻烙印

锡剧是传统戏曲剧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这支锡剧团的乐手、乐队指挥,锡剧在南桥镇杨王村村民胡永诚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胡永诚告诉记者,奉贤区以前属于江苏省辖区,锡剧在奉贤的原光明镇一带乡村颇为流行。上世纪80年代初,奉贤各个乡镇相继成立了文艺工厂,通过半工半文艺的方式繁荣群众文化,光明镇成立了锡剧团。“那时候,最多的就是沪剧团、越剧团,但是锡剧团在全市范围内并不多,除了嘉定县锡剧团外,就是光明镇锡剧团了,各种演出邀请不断。”谈起往事,胡永诚的眼睛放出了光芒。那时候他和伙伴们每年都会排几出大戏,足迹遍布南汇、川沙等地,还经常赴浙江、江苏演出。

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剧团经营难以为继,随之解散,团员们也大多回家务农或继续在乡办厂上班,把文艺的种子深埋在心里。

文化兴盛满足村民需求

时间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原光明镇杨王村成了南桥镇的一部分,改革开放的步伐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农民纷纷搬进商品房小区,甩掉腿上的泥土成为市民。杨王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国文明村,也是奉贤区“好家训好家风”培育的发源地。

农民的腰包鼓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自然多了。2007年,杨王村先后成立了8支文艺团体,村民陈吉红发动胡永诚等组成了锡剧文艺队,自排锡剧小戏,娱乐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为村里老年人演出解闷。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经过了这么多年,锡剧依然受到村民青睐。“每次排练,村民都会闻讯赶到排练场地看一眼,如果村里、镇里举办活动,我们的演出总会迎来最热烈的掌声。”陈吉红说。

十多年来,文艺队在奉贤山歌剧传承人吴美华、丹阳锡剧团朱小平的指导帮助下,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去年9月,村民陈吉红、石文龙、罗彩英各拿出1万元,正式申请成立上海奉贤区杨王红贤锡剧艺术团。用团长陈吉红的话说,我们需要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让村民有更大的发挥舞台。

村民自排大戏获点赞

从以前的小打小闹,到时长超过2小时的大戏《珍珠塔》,对于这个村民锡剧团来说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吴美华告诉记者,去年3月大家就商量演出《珍珠塔》大戏,但是困难显然易见。30多名团员中,平均年龄超过60岁,这么长时间的演出对每个人的体力都是考验。何况一出完整的大戏,除了演员,还需要舞美、服装、音响、字幕等配合,这样一支业余团体如何才能完成?但是所有人的热情让吴美华有些感动,“不少村民自愿担任后勤保障工作,团员们只要一声令下,排练时间再长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听闻此事后,吴美华原先山歌剧团的同事们也纷纷前来帮忙。

当天公演在下午1点半正式开始,但是早上7点,所有人员都已经到达小剧场进行彩排。吴美华指着后排化妆间的一位演员对记者说,这位村民明天就要办孙子的满月酒,但为了演出,她当起了“甩手掌柜”,天天和团员们泡在一起。

2个多小时的演出取得了成功。200多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谢幕时,现场的掌声持久不息。“真的没想到会演得这么好,了不起。”观众高寒琴向台上的演员竖起了大拇指。

“过年期间,我们还将在村里再次公演《珍珠塔》,为村民们送上新年戏剧大餐。也乐意走出去,让更多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陈吉红表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