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锡剧周周演”在锡剧博物馆拉开帷幕。从2月份的经典剧目《珍珠塔》、《玉蜻蜓》、《金玉奴》,到3月份的折子戏专场,无锡市锡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轮流上阵,为戏迷带来一个个“锡剧周末”。
这只是锡剧博物馆演出常态化的片断。自2007年元月建成启用以来,位于锡剧博物馆二楼的小戏楼从未闲置过:票友大赛、“锡苑竞风流”专场演出、省红梅杯大赛、“评弹天天演”、滑稽戏专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这里人气十足。
当无锡多数公共文化场馆门可罗雀时,体量“迷你”的锡博馆,却因众多接地气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公共文化场馆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锡博馆有着常年高达七成的上座率,其独特的做法值得借鉴。
盘活场馆 重在使用
2007年元月,位于大成巷的锡剧博物馆建成启用。“小戏楼重在使用。”揭牌当天,有市领导强调:小戏楼重在用活动体现“互动”特色。
锡博馆自投入使用后,先后举办过票友大赛、省红梅杯大赛、“锡苑竞风流”专场、评弹天天演、滑稽戏专场等活动,平均上座率达七成。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剧场,人气旺得令其它场馆眼红。
由于缺乏活动支撑,我市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场馆常年处于“半开放”状态,诸如宜兴的潘汉年故居常年铁将军把门,新区的昭嗣堂知晓率甚低等,有些场馆,一年中除了接待任务外,市民自发参观者寥寥无几。建成后,怎么用好用足,成为困扰场馆的普遍性难题。
常态演出 意在惠民
从“评弹天天演”,到“锡剧周周演”,常态化演出为剧场聚起了人气。市锡剧院负责人吴明龙告诉记者:“‘锡剧周周演’,是沾了‘评弹天天演’的光。”
作为国内唯一的锡剧主题博物馆,锡博馆是我市传承锡剧的主阵地。之前,市锡剧院以此为阵地,推出“锡苑竞风流”专场演出,在展示锡剧名家风采的同时,也为年轻演员快速成长搭建锻炼的舞台。但由于大戏演出成本高,所以多以折子戏为主。此次,“锡剧周周演”大幕拉开,便以三台大戏亮相,正是沾了“评弹天天演”的光。吴明龙说,“评弹天天演”5年前启动,至今每天保持着七至八成的上座率。
值得一提的是,“评弹天天演”也好,“锡剧周周演”也罢,均推出了低价票,其中,“锡剧周周演”此次推出经典剧目,最低15元,最高20元,吸引了年轻市民光顾。
常态演出,有戏才“有戏”,这不仅指演出的质量,也强调了惠民的重要性。降低门槛,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场馆。
聚拢人气 灵活推介
早在2月,锡剧院的杨艳、蔡瑜等人,便在手机微信朋友圈中公布了“锡剧周周演”信息,剧目、价格一目了然。演出推进过程中,关于演出的精彩图片、评价更是实时更新。
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演出信息,拓展了“锡剧周周演”的传播范围,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眼球。传统戏曲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向更多人展示锡剧的美。
公益性文化活动如何激发市民参与欲望,这是一门学问。在采访过程中,曾有多名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诉苦:但凡双休日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拉人头”填场子苦不堪言。我市众多公共文化场馆虽定期在网上挂出活动内容,但宣传手法单一,互动性几乎没有,有效传播不强,市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继“评弹天天演”形成品牌后,“锡剧周周演”将以锡剧院为主体,联合兄弟院团、民间剧(社)团、戏迷票友协会、锡剧传承特色学校等群体力量,按月策划主题演出季,每周五、周六献演一台锡剧演出,贯穿全年,打造城市夜演一大特色活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