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演出回到家,心里颇多感慨,此次演出的总体“份量”是非同一般的重,如果说该场戏是我看过所有戏曲中“份量”最重的演出丝毫不为过。但是“份量”虽重,并不代表该戏的演出整体演出质量高,因为所谓的“份量”都是人为堆砌出来的,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该戏给人带来的亮点占四成、遗憾占六成。
演出前现场播放的视频资料
编排目的:
我想前往现场观看该戏的观众都可以看出这是“有关部门”推广当地历史名人及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箭双雕之举,近年来常州似乎特别注重利用文艺手段进行相关的推广,市委宣传部去年就专门聘请了著名导演及演员打造了一部电影《秋之白华》全国放映来推广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所以此次推出“交响锡剧”《天涯歌女》意义上也是为了推广常州名人周璇,另外一方面也推广常州地方戏“常锡剧”(发源地是常州市武进区,原为常州地方滩簧。另一发源地无锡市羊尖、严家桥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1921年,两地“滩簧”合流更名为“常锡文戏”,随后又改名为“常锡剧”,后来渐渐就被简化称为“锡剧”了),也许是政府部门已经察觉到被简称后“锡剧无常”的严重性,所以此时推出该戏也算是一种“拯救”的措施。
演出场地:
常州大剧院是常州当地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演出场地了,当天演出的主剧场分上下两层,共有1526个桌位。
观看人数:
演出现场的观众楼上楼下几乎坐满,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观众不少于全场的四分之一(个人习惯,每次观看戏曲演出都要关注一下现场青年观众的人数),具体情况请参考我拍摄的照片。
演出前10分钟现场观众入座情况
出席嘉宾阵容:
常州市代市长、副市长、市委宣传部主任三位主要领导出席观看演出,政府部门相关领导若干,锡剧界主要名人有倪同芳、梅兰珍、王兰英、沈佩华、姚澄、吴雅童、小王彬彬、周东亮......
介绍完基本情况后,下面该正式的来谈谈这部戏了,其实说真的,这部戏对于我来说既好评论,又不好评论。说好评论的原因是因为戏曲本来就相通的,而沪剧和锡剧更是同属滩簧系统,两剧种本来就是“同根同祖”的一家人,都是一颗树上结出的果子,除了经常运用的曲牌及个别字的发音不同,其他方面基本没太大的差别,所以完全可以用衡量沪剧演出的标准来衡量这次演出。说不好评是因为既要肯定家乡政府对于地方文化保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要将戏中所存在的问题列出共戏迷研讨实为“矛盾”。
首先在我看来,这场演出严格来讲不能算是正宗的锡剧,其里面涵盖了歌舞、魔术、锡剧等众多元素,其中原本锡剧元素要占有很重的分量的,但是在我看来几乎没有,热爱沪剧的戏迷都了解,近年来沪剧“定腔定谱”这一现象已经饱受争议,很多老戏迷都认为现在的沪剧缺少“滩簧味”听起来更像是沪歌,而锡剧演出剧目大多都是古装戏,不仅在服装、化妆方面与沪剧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唱腔方面还是保留着非常浓郁的“滩簧味”,如果要用以往对锡剧的标准来衡量这次演出,可能结果就会非常糟糕。
这部戏是西装旗袍戏,所给人舞台上带来的第一视觉感官就像是在看沪剧,当然这是剧本剧情需要,并不能因为沪剧的别称叫“西装旗袍”就把其他剧种所演的西装旗袍戏题材的戏与沪剧生搬硬套。但是熟悉锡剧的戏迷都知道,用比较通俗直白的方法来说锡剧唱腔不管男女调门都是比较“高”的,相对沪剧来说,锡剧的“调门”几乎要比沪剧高一个八度,因为沪剧和锡剧发音都属“吴语”系统,除非个别字的发音不同,很多字的发音都是一样的,也分尖、团,所以人们区分沪剧与锡剧一般首先是从“音调”开始,进而再是唱词的发音以及运用的曲调进行区分,可是本次演出的锡剧“调门”与沪剧一体化了,所以听上去就更像沪剧了,更另人不解的是演员不知道是刻意为了追求发音吐字“洋气”还是因为故事背景是发生在上海,而把念唱的台词进一步的“沪”化,而不是用本来锡剧要求的发音来念唱,这一点另我十分的不解,不知道编排人员的用意何在,但是我个人觉得任何一个剧种再怎样改革创新似乎也不因去改变他们剧种所要求的唱词发音……
本次演出运用的曲调也是破天荒的“定腔定谱”一点锡剧基本调也没听到,而且比当前的沪剧改的更加离谱,沪剧在怎么“定腔定谱”里面好歹始保留了60%-70%左右的各种沪剧常用基本曲调在内,而这次锡剧的“创新”可谓是吃了一只超大号的“美国帝王蟹”了,稍微能沾点边的也就是用到两个江南小调曲牌、一个“无锡景”另一个是“四季调”,这点在现在看来也是颠覆了锡剧传统演绎要求的。
再有本次演出时间大概是90分钟左右,不连序幕和尾声在内一共分五场,可是这五场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一场之间没有特别的关联,给人“没头没尾”的感觉,整场戏感觉就像是在记“流水账”这一样,除了让人知道有周璇这么一个人以外,就没有更深的内容在内了,这点对于花“真金白银”购票观看的戏迷来说可能是个硬伤。
参与演奏的乐队是江苏省交响乐团,阵容还满强大的,目前许多沪剧戏迷对于沪剧乐队融入过多的西洋乐器及电子乐器存在歧义,但是这次演出在我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交响乐队和戏曲乐队分工还是比较明确,交响乐队只是在需要烘托舞台气氛、舞蹈、及声音特效的时候奏乐,演员演唱的时候还是以主胡、琵琶、扬琴三大件外加鼓板为主,没有交响乐团与传统乐队“别苗头”的情况出现。在我个人看来使用如此强大阵容的交响乐团并不会给演出效果加太多分,对于常规的剧团来说也太“烧钱”,用这么多人的交响乐也只能算是比较“扎太型”,仅此而已。
灯光舞美方面,我想整台演出的亮点可能就集中在这个方面了,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演出的灯光与舞美方面可能是我目前看过最高科技,最能冲击视觉感官的一场演出,现场部分科技特效如同是在观看3D电影,正因为里面夹杂了太多独特的元素,导致我的卡片照相机无法将舞台展现的最真实效果记录,所以在照片上可能看不出太多的亮点,在这里我只能尽量的用文字表达清楚了。首先先说布景,本次的布景及道具都是采用全自动装台的(吊在半空,每场切换的时候缓缓从天降下)第一场是百乐门场景,剧情要求在现实舞台上还要增加一个“百乐门”上周璇唱歌的“舞台”,那个“舞台”是有遥控装置的,自己从“下场门”方向渐渐移到舞台中央的,整场戏没看见换场的时候有工作人员来来往往跑上舞台搬运道具的现象。第二演出的过程中夹杂了电影的播放,待要播放视频资料的时候,舞台上方下降一个透明的幕布覆盖整个舞台,开始播放视频资料,灯光控制人员通过调节舞台灯光可以调节银幕的透明度,有的时候可以边播放视频资料,舞台上的演员同时演出,透明化的电影屏幕覆盖在舞台演员之前,电影舞台同时演出,形成一种“画中画”的特殊效果。还有另外一种画中画的效果即是舞台最后一层背景也有虚化功能,背景原本是固定的图画,在舞台最后面的上方可能有个类似“小舞台”的地方,根具剧情需要例如唱到刘五爷处在灯红酒绿下,后面背景上方就映现出一群美女围坐在刘五爷身边的情形,而这些都不是录像,都是演员现场演出通过特殊的科技效果表现出来的,这样就可以完美的演绎出台上演员的思想。声光电基本全完美的运用到为了,还有一场用到了类似于沪剧《露香女》的效果,整个舞台台面布满烟雾,演员置身与荷花丛中,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
画中画效果(覆盖在演员前,隐约可见舞台上有一“周璇”的头像)
画中画效果二(后面屏幕显示出演员,漂浮在半空犹如鬼魅,当时的剧情是美茵已经被刘武爷残害致死)演绎出阴阳两隔的效果
画中画效果(可以看出显示视频的幕布在缓缓上升)
舞蹈与魔术方面我个人也觉得蛮好的,至少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尤其是魔术方面,首次看到能运用魔术演绎出梦境的效果,在第五场有一段戏是“周璇”躺在床上,渐渐灯光变暗,“周璇”走到舞台中间,这时上来四个手捧鲜花身穿西装的男子轮番的像她求爱,突然其中一个男子手中的一大捧鲜花凭空变消失了,然后就辱骂“周璇”,四个男子轮流求爱,又轮流将一大束花变消失,轮流辱骂,最后身上不同的西装一下子就变成了魔鬼的衣服,完美的演绎出了“周璇”做噩梦的情形,现场视觉效果特别震撼。个人觉得这才是即完美借鉴其他艺术烘托演出效果的方法,又没有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与沪剧《胭脂盒》借鉴苏州评弹做每场戏的引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音响出来的音质等方面,我个人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演出时运用的音效蛮不错的。
当然要运用到上述的特殊效果也不是一般院团常规演出能花销的起的,而这部戏是在政府部门的“呵护”下推出的,所以各方面能享受到最好的待遇也并不奇怪了。
综上所述价值1080的戏票在我心里的价值为380元
市领导和演员合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