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旭明,无锡市资深戏曲研究者,具有14年的电台戏曲编辑工作经历,曾获“全国十佳广播戏曲编辑”,和钱惠荣合作著有《无锡戏曲》。在接受访谈时,他力主“提升锡剧的文化价值,提升锡剧改革的聚合力”的观点,他说——

传统戏曲艺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进入大都市之后成熟起来的,但是到了新时期,戏曲艺术的文化解码系统在观众那里遇到了较大的障碍,因为它所固有的娱乐价值是比较差的,虽然它有审美价值,但是给人的愉悦和轻松显然不能和其他纯娱乐消费方式相比,因此,整个戏曲界都处在突围阶段,锡剧也是如此。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昆曲曾经被锡剧、越剧、黄梅戏等压得抬不起头,几次濒临死亡。但是,为什么这几年昆曲反而有复苏的迹象?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极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当其他剧种的娱乐性在新时期都显得微不足道之时,昆曲反而能够以其古典、抽象和诗意化的艺术打动人们的心灵。

锡剧是吴地文化极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为相比越剧和黄梅戏整体阴柔的特点,锡剧刚柔并济,既有黄钟大吕,又有柔可绕指,这是相当难得的。现在,锡剧遇到的问题是,该怎样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

我认为核心的一点是,锡剧界需要前瞻性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突出文艺人才,以此来提升剧种的文化含量。我始终觉得文化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局部的文化,而我们在走锡剧改革和传承之路的时候,恰恰缺少了人才库和智囊团。

举个例子,无锡这些年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瞎子阿炳》、新版《珍珠塔》、《青蛇》、《江南雨》。《瞎子阿炳》突出了剧本和表演,凸显人文化;新版《珍珠塔》虽然剧本一般,但给人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青蛇》强化了娱乐功能,在表现手段上实现了突破;《江南雨》是对戏剧的回归,突出了演员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条改革之路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没有形成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没有形成强大的聚合力。当全国各类戏曲都在创新改革的时候,当剧目呈现出故事更唯美、音乐更多元、舞美更现代的时候,锡剧的改革是在大环境下的被动行为。

我认为锡剧要改革与传承,还是要靠突出的文艺人才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决策上,不能仅靠经验,更需要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

锡剧是无锡地区的文化标志,尝试举办锡剧新年音乐会也无尝不可,将之地位崇高化和惯例化,这样对于扩大锡剧影响是非常有帮助的。(衡松)

(摘自 《无锡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