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创始人、“鼻祖”王嘉大从艺60余年,他为常州滩簧—常锡文戏—锡剧耗尽了毕生精力,为我国锡剧和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由于家中失火、“文革”中破“四旧”,一些珍贵的剧本手稿、演出剧照、钢丝录音带等均被销毁。最近终于发现了王嘉大生前唯一的一张剧照,填补了一项空白。

王嘉大1885年农历正月三十生于武进县湖塘乡王野鸡村。由于家境清贫,王嘉大青少年时期先后到南货店当学徒、种田、卖菜,到顾家染坊“踩布”(古时印花布前一道工序)。空闲时间学唱“小调”,先后学会“唱春”、“宣卷”、“道情”和常州“滩簧”。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洪亮圆润,吐字严正,表演传神。即使在当局禁演期间,他仍在半夜里吊嗓子、练唱,因此深受当地人们欢迎。21岁时,他正式拜常州滩簧鼻祖高林福、 白先生为师,开始演唱艺术生涯。刚开始学唱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又改唱小生兼老旦、老生。

 在20世纪初期,滩簧的传统模式是“一生一旦”坐着对唱,旦角由男演员反串。有一年新春,王嘉大约了染坊做工的白三和尚和以卖鱼为生的“琴师”朱多宝到常州城里青果巷、府直街演唱。一位邵家少奶奶说:“你们光唱还不行,还要像京戏一样演。”她还把自己穿戴的花缎裙、灰鼠皮袄和珍珠蝴蝶花给王嘉大打扮,还真像一位绝色少女呢!由于采用了化妆、服装和表演手段,演出大获成功。在《庵堂相会》、《拔兰花》、《打窗楞》等戏中,师兄陈金甫演生角,王嘉大演旦角,珠联璧合,接连唱了137个通宵,人们便送给王嘉大一个“满天红”的美号,从而使滩簧具备了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

1919年农历六月底,王嘉大接到赴上海“救场”的口信。赴沪途中,上海班主任在做海报时,以为周嘉大因生于“王野鸡村”,肯定也姓“王”,便将角色铭牌写成“王嘉大”。由此,周嘉大便以“王嘉大”一直沿用至今。

为适应上海演出市场的竞争,王嘉大从剧本题材、演出规模、情节和角色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将一些民间的故事和唱本改编成大同场戏,如《珍珠塔》、《十五贯》、《双奇缘》等。在上海小世界剧场演出中,有时600多个座位挤满了1500多人。特别是《珍珠塔》中,王嘉大饰演的姑妈方朵花嘲笑方卿:“你若能是功名来,我头顶香盘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后方卿果然高中状元归来,势利姑妈战战兢兢去迎接时,台下观众齐声叫道:“顶香盘啊,顶香盘!”王嘉大随机应变,果然顶着香盘,点上蜡烛,跪接方卿。这种夸张手法使观众十分满意,掌声不断,差点把戏楼挤倒。

《珍珠塔》演出的空前成功,使王嘉大编演大同场戏的信心更足了。他一有空就跑书店、书摊,把文戏搬上舞台,如《双珠凤》、《玉蜻蜓》、《十美图》、《包公案》等。在他34岁时,他已不再演花旦、青衣,他结合舞台实践和年龄较大的嗓音特点,首创了老旦“反弓调”,丰富了锡剧曲调。

为了使锡剧占领上海市场,王嘉大于1923年农历六月在曹家渡创办了“三民戏院”,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专演锡剧的戏院,使锡剧在上海盛极一时,王嘉大的演艺誉满申城,他也成为使常州滩簧过渡到锡剧的真正创始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