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丹徒主要流行锡剧、扬剧、京剧、花鼓戏,解放后黄梅戏和越剧逐渐流行。锡剧,俗称滩簧,在本县东乡和南乡广为流行。扬剧,主要流行于高桥、江心、世业、高资等乡。京剧,从清咸丰、同治到50年代初,多有名角来县登台献艺,后外地专业京剧团经常到各乡镇演出传统和现代剧目。全国著名京剧表演家张君秋,就出生在丹徒县。花鼓戏,明末清初传入丹徒,在官塘桥一带,每年正月灯节和观音庙会皆行演唱。
解放前,丹徒民间时有戏剧活动,每逢庙会各地必请戏班演戏。抗日战争时期,山北县抗日民主政府经常组织各区、乡小学师生、民兵和社会青年,用地方戏剧曲调,配上宣传抗日的新内容进行演唱。建国后,各地农民纷纷组织业余剧团、剧社,进行以戏曲演唱为主要形式的文艺宣传活动。1958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共有37个,分布在16个乡镇。
群众业余小戏创作,发端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初期,各乡群众业余剧团,则自编自演配合中心运动的小型剧目。1965年,县文教局建立创作小组,为县锡剧团提供参加会(调)演的剧目,辅导全县业余戏剧和文学创作。1977年以后,县文教局坚持每隔一二年举行一次全县农村现代小戏创作会(调)演。1982年创作的八场宫廷悲剧《古墓沉冤》,由县锡剧团演出,江苏电视台录制成戏曲电视片播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戏曲连环画单行本,发行33万册。1984年小扬剧《瓜甜情深》,赴省演出并获奖;1985年小扬剧《血锤记》,参加江苏省(苏南片)法制宣传文艺调演,获优秀创作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