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都将人才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剧种的盛衰,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戏曲人才息息相关。

在影视剧中,演技精湛的戏骨是一部片子票房和口碑的保障,对于戏曲,更是一门角儿的艺术,名角儿的出现往往可以力挽狂澜,改变一个剧目甚至剧种的低迷状况,能培养出几名技压群芳的角儿,对一个剧种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过去的戏班子还是如今的戏剧院团都在煞费苦心地寻找各种方式进行传帮带,培养年轻演员。所以,我们在谈到一些剧种时,首先想到的是代表这些剧种的名家们,但戏曲不是“独角戏”,而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除了在台上亮相的戏曲演员外,幕后付出努力的还有编剧、导演、音乐、服装道具等,也应是戏曲传承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说,戏曲演员目前存在青黄不接、传承乏力等问题,然而,与之相比,编剧、音乐等人才的匮乏更加捉襟见肘。在一次锡剧票友赛中,笔者曾听到不少人称国家一级作曲冯石明为“国宝”,听到这样的称呼,冯石明只好摇头苦笑,他说,如果有更优秀的作曲人才,谁还会请他们这些“老家伙”出山。年过八旬、身患病痛早应“解甲归田”、安享晚年,可锡剧作曲后继乏人的状态又令他寝食难安。既要懂锡剧、又得懂音乐还得了解苏州等地的地方方言,这样的徒弟不好找。锡剧作曲人才匮乏的状况并非孤例,其他剧种亦然。因此,除了对戏曲演员的培养外,戏曲传承还应重视对编剧、音乐等人才的支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戏曲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近些年体制机制改革下的戏曲院校、剧团,和之前旧的戏班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办的戏校、院团相比,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不同。现代教育体系就像工业流水线,有它的优势即生产效率高,但也有它的问题即太过标准化。这就会导致戏曲教育缺乏地域性及对个体化差异的观照等问题。譬如对作曲、服饰等方面缺乏重视,相关的学科建设也会在标准化体系中湮没,从而使戏曲传承受到严重影响。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离不开方方面面的人才,对其人才的培养又不能局限于一个门类。编剧、戏剧理论和评论、音乐设计、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院团经营管理等,都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因此,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杜洁芳)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