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出戏是谭派骨子老戏,余、杨也以此彰名于世。谭鑫培、余叔岩都拿其中的一出做大轴,足够号召。到上世纪40年代,除了孟小冬还敢以一出洪羊洞演大轴叫满座外,贤如马、谭,也都得贴双出。40年代初,马连良的扶风社贴《洪羊洞》,前头加《战樊城》。谭富英演《击鼓骂曹》后面全团合演《回荆州》(后半《龙凤呈祥》)如演《洪羊洞》,则前加《桑园会》(1957年暑期,谭富英在北京剧场演这双出,是我在剧场看到的最好的《洪羊洞》)。而且马自那以后,极少再演《洪羊洞》,谭在50年代中期后,也极少动这两出戏。于是,这绑在一起的双出,在“宝华京剧团”时代,几成杨宝森先生的专利。1955年春节,杨先生在中和贴《击鼓骂曹》,因逢年节,演《洪羊洞》不吉利,后面改演《法门寺》,也是特殊一例。这双出,杨先生演来,特别适合他的本色,是他除了“杨失伍”以外最能叫座的好戏。

王珮瑜近年来,以演出传统骨子老戏为己任,单从这一点来看,令人可敬、令人可服。而且两戏连演,当中没有垫戏(没有喘气的工夫),就更不容易了。(马的双出当中是张君秋的头二本《虹霓关》。谭的双出当中是马富禄的《老黄请医》)而珮瑜演来,从头至尾,毫无吃力的感觉,功底是很厚重的。起初,珮瑜以唱工最为赢人,这几年,在念、做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于是,闹府出箱、桑园寄子、南阳关甚至审头刺汤都列入她的演出内容。她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亟思进取、不断扩充自己的戏路的精神,更是令人佩服。从这次的演出看,她不但唱得神完气足,念做也有很大的提高。如表现弥衡狂傲的神气、对张辽威胁的无视,符合人物的身份。见程宣时一句“胆大小番,见了本帅,因何不跪”念得也是有滋有味。在骂曹一剧中,凭唱念要下11个好,击鼓要下7个好。洪羊洞中更是要了17个满堂彩。《洪羊洞》的六郎,很难演。身染重病、行将归位的人,过于卖力不行,像谭鑫培批评刘鸿声说的“我看他怎么死?”全凭演员拿捏斤劲。珮瑜掌控得不错,病房一场的快三眼的几个获得彩声处,“千岁”是念得有韵味,“年迈爹尊”和最后的“千岁爷呀”都不是奔高腔而是凭韵味。这一段里只有“又谁知焦克明暗地后跟”一句的“后”字唱腔迂回高亢,是表现六郎对此事的极大遗憾。最后的大段摇板,更难处理,而珮瑜也能唱出人之将亡前的心境,令听者动容。

这次的《洪羊洞》,开场上了久违的令公魂,带了托梦(后面还加了八贤王射白虎),于是六郎的“猛台头又只见我父令公”四句摇板得以重见天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一场被删掉了六十多年了。精彩的绝唱也快被人遗忘,珮瑜又把它找回来,呈献给观众,也是功德无量。

空中剧院播出时,字幕上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是《洪羊洞》的剧名。字幕上打得是《洪洋洞》。我查了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梅兰芳、许姬传的《舞台生活40年》和丁秉燧的《菊坛旧闻录》三种出版物,写的都是《洪羊洞》。三书的权威性勿庸置疑,不知为何要写成《洪洋洞》?再有是骂曹中,弥衡在辩解自己赤身擂鼓时的字幕上打出:“露我父母的仪体”,不知“仪体”二字当做何解?有何依据?还有,程宣在安葬焦孟后,说“你们二位倒得了我ji啦”字幕上打得是“祭”字,我觉得是不妥的。那是埋葬,不是祭奠。

本贴由老田2013年12月15日09:27: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