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注定是浙江乃至全国戏剧界不寻常的一夜。市广电大剧院灯火通明,中月婺剧团首秀《忠义九江口》徐徐拉开序幕,场面气势恢宏,剧情跌宕起伏,百余名演职人员参演。全场座无虚席,千余名观众近距离感受了这出经典大戏带来的震撼。
“短短时间内能排出这么高质量的剧目,非常了不起!”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欣赏完整出戏后发出赞叹。同时参加活动的还有文旅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美蓉及戏剧界名流大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大型婺剧《忠义九江口》以古照今,具有时代风格,激发艺术活力,坚定民族自信,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艺术大繁荣、扶持和激励优秀戏曲剧种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典婺剧大戏,别样的视觉盛宴

经典婺剧《忠义九江口》以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为背景,讲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博弈拼杀。北汉皇帝陈友谅与吴王张士诚结为姻亲,迎亲队伍遭朱元璋擒获。朱元璋大将华云龙易容混入九江,被北汉元帅张定边识破。但陈友谅颟顸昏庸,宠爱女婿,革去张定边职务,后一意孤行兵败黎山,张定边一夫当关拼命救驾,演绎了一出忠义大戏。

这是一出老少皆宜的经典剧目。文武俱全,剧情暗潮涌动,张力十足,权谋诡计、人物冲突、立场转换、剧情跌宕……角色服饰精美,将军头盔铠甲,士兵轻装持枪,女将衣着华丽鲜艳;打斗场面阵容宏大,演员个个身手不凡,十八般武艺俱全,打虎跳、空翻连翻、双枪对擂、抓枪横翻等华丽动作令人直呼过瘾。

这是一出精彩的群像剧。每一个登场的角色都表现得有血有肉,嬉笑怒骂各有风格。忠诚果敢、足智多谋的张定边,固执己见的陈友谅、两面派的胡兰、善于演戏的巧嘴华云龙……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一“闹”字境界全出。又兼之有中月民乐团配乐、专业的服道化、舞美硬件支撑,使演出呈现恢宏大气的视觉效果。

对在场的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可能听不出唱腔功力,看不懂服道化的精细考究,但却依然被当晚的演出深深吸引——无他,演员对角色鲜活的塑造和恰到好处的配乐、舞台效果,引领观众步入情境。

当张定边被革职,摘去头冠,音乐霎时变得凄凉哀婉,衬着张定边老臣白发、一身孝服,低回哀戚的唱腔如泣如诉,让在场观众的眼中都有了泪光;当陈友谅中计兵败黎山,仰天长叹“莫非这九江就是我葬身处”,不远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观众也代入这枭雄末路的情景,为剧中人的境遇哀叹不已。

“大江滔滔水连天,涌出丹心一片,独舟孤帆渐已远,余留豪壮诗篇……”帷幕缓缓落下,演员们上台谢幕。良久,观众席才仿佛如梦初醒,蓦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句唱词一个眼神,都经过反复琢磨

演出结束,记者怀揣着意犹未尽的心情来到后台。掀起帘子,演员们正脱下戏服,小心翼翼卸去脸上的油彩,从方才台上嬉笑怒骂的戏中人,又回到了烟火人间。

“这出戏演得真尽兴!”饰演胡兰的陶发俊难掩兴奋、喜悦的心情,聊到兴起,给记者现场又表演了一段上刑场的精彩武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是百余名演员为了这短暂的2小时,磨砺了长达半年的光阴。自剧团成团以来,每个日日夜夜,中月婺剧团排练厅灯火通明,闪动着演员压腿、翻腕、练身段的身影。

练功场地高度有限,为了练好“踢枪”动作,演员们将练功毯搬到露天水泥地上练习。正值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待结束了功课,演员们个个像刚从水里捞出来。这样严酷的记忆贯穿了整个2019年夏天,但没有人叫一句苦,喊一句累。

俗话说“戏里看热闹,戏外看人生”,因婺剧与别的剧种不同,讲究“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演员不仅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对角色的诠释、对台词的熟练掌握也是重中之重。

当晚,由张苗威饰演的华云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分明是假扮驸马爷的敌将,却靠着一张巧嘴、一手好演技,骗得陈友谅和公主团团转。谈及对角色的塑造,张苗威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严格来说,华云龙并不是反派角色,他是一个双面人物……归根结底,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饰演华云龙前,他查阅历史、看过往演出视频,将厚厚的剧本翻来覆去嚼透,仔细揣摩人物在每场戏的心理、仪态、表情……张苗威如此,每个演员都是如此,即便是没几句台词的龙套也在登台前下足了功夫,这才让戏中的每个角色都呈现出骨肉丰满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中月婺剧团特别邀请业界著名导演、浙江歌舞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龙指导排练,并对《忠义九江口》剧本进行改编,删繁就简,舍去冗杂重复的糟粕部分,保留原汁原味的经典,力图让表演效果更贴近时下年轻人口味,让婺剧的魅力为各年龄阶段的观众所欣赏。

自成团以来,中月婺剧团就进入了闭关修炼的模式——不接商演,不放长假,剧组上下从导演到演员,都全身心投入排练中。足足6个月排演时间,大到舞台布景,小到一句唱词一个眼神,无一处细节没被反复琢磨过。“有时半夜想到明天的工作安排,忽然又坐起来。正式演出前,所有人都处于很亢奋的状态,又紧张又期待。这个晚上,我们要让整个戏剧界听到婺剧的呐喊。”团长胡景其说。

首演成功离不开专业乐团支撑

在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的当下,投资剧团似乎是一个纯粹出于情怀的举动。但中月集团创始人俞朝忠不这么想。

早在2012年,俞朝忠便成为了一家民乐团的投资人,手把手扶持中月民乐团发展壮大。7年来,中月民乐团的足迹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在台湾、杭州等远近比赛获誉不菲,也曾登上国内最高舞台央视演播厅。但俞朝忠并不止步于此,他的目光看到了更深远的荫翳——民间剧团的失落、地方戏逐渐远去,那是属于地方文艺的阵痛,一个时代的阵痛。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俞朝忠常以共和国同龄人自省,提醒自己对党和国家怀抱感恩之心。他说,中月集团自诞生以来,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同繁荣共富强,现在,他选择用振兴民间文艺的方式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和人民。

“不要苦了演员,一定要善待演员。”这是俞朝忠时常对团长的叮嘱。在俞朝忠眼中,剧团里的资深演员是婺剧的脊柱,年纪尚小的是未来的婺剧明星,他们的肩上承担着婺剧振兴的担子。遇到好苗子,俞朝忠不吝资源栽培,他请来名师,为学员“开小灶”,不少学员反映:“在学校读了三年书,还没有在这里一个月学的多。”

记者发现,中月婺剧团在管理模式上淋漓尽致体现了人文关怀。同样是团长的刘双龙笑称,中月婺剧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俞朝忠和团长是大家长。剧团成型后,俞朝忠便带队到学员家里家访,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有特殊情况,都一一记录在册,优先帮忙解决困难。在这样温馨的氛围里,演员们逐渐从“打卡上班”,演变成为自发积极排练,全团上下拧成一股绳。

如今,婺剧团首演大获成功,离不开中月集团多年在民间文化事业上的坚持和积累。中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威介绍:“正是有中月民乐团的支撑,现在的婺剧团才会有强大的乐队班底。30余人的乐队阵容,很多专业院团都还不具备,这也是我们的特色与底气。”

中月阔步踏上地方戏传承之路

“看了这么多年戏,第一次看到场面这么大、每个演员都身手了得的戏,简直刷新了我对戏剧的认知。”和全家一起从芝英镇柿后村赶来看戏的村民陈菊香激动不已,她兴奋地和亲人分享着刚才舞台上的亮点。

“真了不起,演得太好了!”专程从东阳赶来的老戏迷王根岳竖起大拇指,笑容满面,止不住地赞美中月婺剧团当晚的表演。近80岁的王根岳平生最爱听戏,听闻永康有剧组首秀,他立刻闻风赶来,看完戏后又要连夜赶回,但他直呼“值得”,直到谢幕仍舍不得离开。

“真的很让人惊喜,我没想到我们永康也会有这么高水准的剧团,这绝对是重量级的表演!”市民吕嘉兴难捺激动的心情,他自己是一名资深戏迷,常到中国婺剧院欣赏演出。最早听说永康民营企业办了一家剧团,吕嘉兴是不甚看好的,但当晚的表演让他大为震撼,“演员的一招一式、唱腔都炉火纯青,后台音乐也配合得天衣无缝,每个细节都很到位,连配角都表现非常完美,一看就是下了大本钱、大工夫的。”

直到灯光完全熄灭,记者走出广电剧院,仍看到几个观众在广电门口高声讨论着《忠义九江口》剧情,人们沉浸在演员精妙绝伦的表演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久久无法回神。对于老一辈观众,中月的表演给他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对于更多年轻观众,当晚的《忠义九江口》则是让他们一扫对戏剧落后、腐朽的旧印象,真正感受到传统戏剧的魅力。

婺剧,唱的是戏,道的是情,承接的是古和今、传承与发展,它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创作。它之所以在金华大地上经久不衰,正因为它的“经典”和“乡土”——它朴实无华,扎根泥土,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点被重新阐释,都能勾起一代代金华人的乡愁记忆,让人们记起自己的来路,这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

涂罢油彩,粉墨登场,演员演绎着一个个悲欢离合、忠信礼义的故事;卸下妆容,他们自觉扮演着另一重身份——婺剧接班人。“还预备唱多久?”被问及这个问题,48岁的陈友谅扮演者赵松亮微微一笑:“只要身体允许,这戏我就一直唱下去。”一番话道出了全体婺剧团成员的心声。

这是中月婺剧团的首秀之夜,百余演员点亮火把,照亮婺剧传承之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