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消失了,有些东西还在着。一个中年以上的农村出身的人,对农村的记忆是什么?是家中的石磨,村头的碾砣,是井台上的辘轳,打麦场上的碌碡,是清晨鸡鸭鹅狗的欢叫,是傍晚屋脊上的炊烟缭绕,是村中偶尔响起的小炉匠或清脆或沉闷的铁锤敲打声,不知什么地方又传来一声吆喝:赊小鸡喽嗬——赊小鸡哟——还有夏日里老槐树下大姑娘小媳妇们搓麻线、纳鞋底的戏笑声,河边老娘们洗衣服、抡棒槌的砸击声……可仿佛一夜之间,上面列举的那些个物件,几乎全都消失了。20世纪的90年代初,我在沂蒙山区采风,转了几个县,竟没发现一个地方,还有谁在搓麻线、纳鞋底,也没发现有谁还在挑着担子赊小鸡。我怅然若失:这些东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吗?多少有点不甘心的感觉。
近年,至沂蒙山旅游,在好几个旅游景点,我都发现了同样的场景,即用石磨铺成的一条路,用碌碡垒起的一堵墙,或用碾盘铺就的一个小广场,心里又泛起一种亲切与沧桑感,这或许也是保留或收藏的一种方式罢,总之是还能让人看得到!
这是实物。
文化呢?
一次采风活动,与文友坐船在湖上游览,主办方搞了一次小型的文艺演出,三四个既能拉又能唱的青年演员,清唱了地方戏的几个唱段。调子有点耳熟,但闹不清是什么剧种。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是柳琴,这几个人原是县柳琴剧团的,柳琴剧团解散了,文化馆就留下了几个年轻点的骨干,县上有什么文娱活动,就唱上一唱、演上一演。我说挺好呀,有点乌兰牧骑的味道,所谓到哪山,唱哪歌,在这地方游览,还就得唱当地的小曲才比较协调,若是唱京戏,哪里都可以听,还是唱这种只有咱有,别的地方没有的东西,更有味道,也更能情景交融。他竟唉叹一声,是呀,这就是地方戏的处境和归宿了!我听了即一愣,寻思寻思,也确实是这么个事儿不假!不免就想到那些已经消失了和正在消失着的地方戏的问题。
地方戏的情况,我看跟农村里面的石磨、碾砣、辘轳、碌碡,搓麻线、纳鞋底的情况差不多,也是有些戏曲消失了,有些戏曲还唱着。
那些依然唱着的戏曲,是怎么个概念?就我近几年翻阅的三百多个各类原始的地方戏曲剧本看,主要有如下内容:一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比方反映忠孝廉悌及英雄人物的戏;二是地方文化方面的,比方反映乡风民俗及乡村爱情的戏;三是与穷人或弱势群体有关的,比方为穷人鸣冤叫屈、伸张正义,或给穷人以精神和情感抚慰,诸如仙女爱穷人的戏;四是反映少男少女童真童趣、情窦初开的戏,诸如《小放牛》、《打猪草》等。
由此可见,就戏剧题材而言,最有生命力的还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穷人及少男少女的故事。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是重复。一个人老是重复地做一件事,我们通常叫做习惯,一群人重复地做一件事叫习俗;一个地区或民族重复地做一件事就叫传统。地方文化呢?其核心是差异,与其他地区或区域文化不同的部分,就叫地方文化。而最能代表或反映地方文化的就是地方戏,如同吕剧较之于京剧,较之于越剧、豫剧、川剧、晋剧、黄梅戏等有明显的不同一样。
七八年前,我因为写一个长篇,要经常引用某个小戏里面的戏词而跑图书馆或到处打电话,一位从事了一辈子戏剧工作的老前辈得知后便说,我这里有啊,你干脆都拿去得了。我去他家一看,我的天,整整一箱子!再一翻,就更吓人,山东地方戏曲两千零五十四出剧目全部在此,无一漏失!我如获至宝,将其全部搬回来了。
那是一套《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其简短的前言中称:山东地方戏曲共有二十余种,传统剧目较为丰富。自1954年起,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后改为“戏曲研究室”)在党的戏改方针指引下,充分调动各剧种老艺人的积极性,进行了广泛的挖掘和记录工作。历时四年,共抄录传统剧目二千零五十四出。因种种客观原因,当时未能付印。十年浩劫中,幸赖戏曲工作干部悉心保护,全部藏本无一散失……这么读着的时候,我即十分震惊,这简直就是一个宝库啊!想半个世纪之前,我们的戏曲工作者费了那么大的劲,将其挖掘整理了出来,就这么藏之于深山、烂之于仓库吗?而你要用的时候,却又找它不着?囿于这次意外的馈赠,当然也基于对地方戏曲的热爱,我遂开了一段《戏里戏外》的小专栏。
几年之后再看那个栏目,仍然有一种新鲜感,说明它对地方戏的介绍及普及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因为我们对地方戏仍然了解甚少。也更能理智地看待一些戏曲的消失与消亡了。它让我知道,一个剧种的消失,往往都是先从剧目开始的。那些消失了的剧目都是怎么回事儿?一言以蔽之,内容不健康,思想不积极,格调庸俗,语言粗俗,且没什么故事性,上来就是两个人在那里插科打诨,满嘴的污言秽语,不能给人以美感。有的则是宣扬因果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没有积极意义。它们的消失与失传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须为之遗憾或怀念。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展,也随着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地方戏会更加萎缩乃至逐步消失,即使现在仍然唱着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也会逐渐被淡忘与遗忘,但应该不会完全消亡。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或方式存在着。如同石磨铺路、碌碡垒墙,也像在游船上唱小曲一样。所谓尘归尘,土归土,哪里来回哪里去,它来自民间,也会重归民间。
基于以上的原因,或者就是为了消失的纪念吧,几年前,我即想写一本关于地方戏的书,以备将来人们逐渐遗忘时,能有案可查,或是一个记忆的线索。有一些是现在就很难找到了,比方《锔大缸》,此前我也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具体内容的。
近年闲暇宽余,起坐徐缓,让我有机会查阅一些较为优秀的地方戏剧目,同时也有兴趣对先前的短文作进一步的整理与充实。这个栏目里面,我依然会从一个戏迷和小说家的角度,着眼于戏剧故事、经典唱段的介绍,做一点不同剧种演同一个剧目的比较,还会说一些台下或戏外的有趣的故事。依然力求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普及性,又有权威性——我所介绍的戏剧故事与唱词都是准确的,收藏最忌赝品,这里没有,你完全可以引用或照着唱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