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遗弃的女婴,为一个戏班班主所收养;她极有琼剧表演天分,也很受业界和观众认可,但在面对家庭和事业的选择时,情愿相夫教子。在她人生的后半段,她乐于将琼剧表演技艺薪火相传,甚至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

她叫胡蝶,已故著名琼剧旦角,她的一生,不光与戏剧相伴,更传递着爱的故事。

说起胡蝶,上了年纪的琼剧迷都听过她的戏。可要再往下问她长相如何年纪几何,恐怕就没几个人能答上来了。在琼剧界,胡蝶是红极一时的名角,她1940年生于海南琼山,13岁就登台习艺,16岁时,因主演《紫金兰》中的青衣旦“紫金兰”斩获优秀演员而一举成名。但她内敛低调,生前每逢有媒体采访,都将机会让给自己的学生。日前,海南日报记者有幸采访到胡蝶的儿子杨军,了解她的琼剧人生。

不爱读书爱听戏

1940年某天,四处走江湖搭台唱戏的胡家班在琼山一间破旧寺庙里落脚歇息。第二天早上,班主胡子才被一阵婴儿啼哭吵醒,到庙门外一看,有个裹在襁褓里的女婴在哇哇大哭。战乱时期弃儿多,胡子才并不奇怪,他抱起一看,这女婴长得粉扑扑的,甚是讨人喜欢,于是就收养起了女婴。她就是胡蝶。

旧时戏子被看作是下九流的职业,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轻自己。胡子才决心不让养女跟自己一样遭人白眼,等胡蝶到了读书的年纪就送她上学。

胡子才本想将胡蝶养成寻常人家的闺女,到了成家的年纪再找个好人家……可胡蝶才上了两年学,不爱上课,几乎天天逃学。

逃学干嘛去?听戏去。胡蝶从小在戏班子里长大,吹拉弹唱听得多了,不管什么曲,听个一遍,就能哼个七七八八。掌调的师傅喜欢她,每回排戏,让胡蝶搬个小凳坐他脚跟前,看演员们唱戏。胡蝶利用这个机会细心观察前辈们的表演,暗地里揣摩着演技。

这种待遇可不是人人能享,掌调师傅是戏班子里的灵魂人物,演员们的动作、表情能不能和上调子,掌调师傅看得一清二楚,这就要求视线之内不能有任何阻挡。戏班子到处演出,有时遇到小孩子捣乱在场里乱窜的情况,可再皮的孩子,也知道掌调师傅跟前,那是乱窜不得的。可在胡家班,也只有小胡蝶能得到掌调师傅坐在跟前的许可。

就因为逃学去看戏,小胡蝶没少挨胡子才的骂。到了12岁,戏班里的老师傅们觉得不能让一颗琼剧好苗子长歪了,于是一起去恳求胡子才:一定要让胡蝶学唱戏。胡子才看着胡蝶长大,知道她身上具备唱戏的资质,心知拗不过老师傅们,索性不再跟自己作对。

演活姜玉蕊获田汉题诗

胡子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琼剧武生,当时人称“九百武生”,对徒弟的要求和培训近乎残酷,既然收了胡蝶当弟子,胡子才对胡蝶的教导和要求也比其他弟子严格得多。扎马、圆台、工架(戏曲行话)……胡蝶一样一样地跟着养父学。每天练完基本功,胡蝶还跑去没人的地方吊嗓子。

13岁开始,胡蝶就登台献艺,先演配角,15岁时演主要角色已是驾轻就熟。

1956年,好运光顾了这个孜孜不倦的女孩。在《紫金兰》这场戏中,主演突然闹起情绪罢演,戏班没办法,临时安排胡蝶上场顶替。这场戏让台下观众都记住了胡蝶这个名字。这一年,胡蝶才16岁。

按理说,女孩子能把旦角唱好不奇怪。可胡蝶并不满足只唱好旦角,生、净等男角也能演唱得英气十足,荡气回肠。她是《女驸马》里善良勇敢的“冯素贞”,她又是《红叶题诗》里挥着长水袖、知书达理的“姜玉蕊”。无论是活泼可爱的小花旦还是深沉稳重的闺门旦、美丽大方的青衣,胡蝶都能塑造得游刃有余,可谓一人千面,各角各味。

1957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在广州二沙头体育馆举办全国大型的戏曲学习班,名为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全国各地每个剧团只有一个学习名额,在海南万宁县琼剧团,年轻的胡蝶获得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1962年8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观看《红叶题诗》的演出后,随机挥笔题诗曰:“宫花误入璇宫夜,红叶私题锦句诗。寄话琼州蜂蝶队,梨园飞上最高枝。”并在胡蝶的笔记本上写道:“把你的艺术提炼得似玉一样纯洁……”

少有戏迷见其真容

年少走红并未让胡蝶变得骄傲,反而谦卑低调。每场戏落幕,都有狂热的戏迷冲到后台想一睹胡蝶真容,却屡屡未果。原来啊,胡蝶每次退到后台,迅速卸完妆,换了平常衣服就和其他戏班成员收拾场地了。哪怕有人来问“蝶姐去哪了”,她也但笑不语。

所以戏迷对胡蝶年龄的猜测曾经莫衷一是。胡蝶的大儿子杨军说由于大多戏迷没见过母亲,见到真人后反而不相信。有一次胡蝶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住了院,同一病房的病友恰好是她的戏迷,看着电视上播出胡蝶唱的一场戏,病友喃喃道:“我听了她十几年的戏,就是遗憾一直没见过真人……”,这时胡蝶忍不住,便把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

可这一说,病友并不十分信,一来普通人冒充名人的现象不少见,二来眼前的胡蝶也与别人口耳相传的相去甚远。病友抓着胡蝶两只手仔细端详,想要找出和台上相似的痕迹来,又叫胡蝶哼两曲鉴别一下,直到把眼前这个普通人跟台上的明星划上等号了才罢休。

事业高峰时退居幕后

在同行看来,热爱唱戏的胡蝶,会一直将她的琼剧事业继续下去,并攀爬至巅峰。可是在1979年,丈夫转业要从万宁调至海口,胡蝶做了个大家都十分惊讶的决定:退出舞台,随家庭来到海口,去当琼剧老师。

在她的演艺高峰期退出她热爱的舞台,难过的无疑是一帮痴迷她,喜爱她的戏迷。为了扭转胡蝶的决定,当年万宁县还曾提出让胡蝶丈夫留在更好的单位,以此挽留胡蝶继续待在县琼剧团。可胡蝶坚持自己的决定。

杨军说,母亲虽然台上风光无限,到了家里还是和多数的海南女人一样,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所以母亲做出跟随父亲到海口工作的决定,家人并不意外。

而这个决定,又和当年胡子才对她原先的期许,不谋而合。

到了海口,胡蝶被分配到海南琼剧学校(今海南文化艺术学校)当琼剧教师。

在海南琼剧学校,胡蝶给学生上课时,她对每个学生都是非常耐心讲解,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和观众的交流,在表演上胡蝶都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学生。在她眼中,没有笨学生,只有爱偷懒的学生,学生不愿学习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不高。对于这样的学生,胡蝶并不急于教课,而是先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爱上琼剧,使教和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蝶园”培育琼剧新苗

1998年,从学校退休后,胡蝶创办“琼剧艺术桃李园”,旨在把她十几年的舞台经验和近三十年琼剧教学精华传授下去,更好、更规范地传承琼剧文化,为海南琼剧舞台输送琼剧人才。胡蝶还针对那些热爱琼剧,家境贫困、要求尽快上岗就业的孩子们,制定出一套独特、快速的琼剧教学方法,让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人,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掌握舞台基本功。

可人们更愿意称这个学习班为“蝶园”。入“蝶园”跟胡蝶学唱戏的,有慕名来拜师的,也有一些是十五六岁正处在叛逆期的大男孩,学校的书不好好读,家里管教不住索性送来学门一技之长。对于后者,胡蝶也不轻言放弃,常常把徒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他们唱戏之余也教他们做人,有些孩子在外捣蛋叫家长知道了,家长训导不听,无奈只好打电话给胡蝶,叫胡蝶帮忙管教。这时胡蝶只要一个电话,捣蛋的家伙们就乖乖到了跟前,把自己的脸伸过来说:“老师,你来打,我保证听话。”叫胡蝶好气又好笑。

“蝶园”的孩子们学成后入剧团大部分从跑龙套起步,不少孩子如今已经是各个剧团的台柱子。他们每回演出,都要叫胡蝶来看。唱念做打,有胡蝶在边上指导,孩子们心里就有底了,上了台也敢迈步子。有时学生自己妆画不好,胡蝶还帮忙卸去重画。杨军说:“她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演谁就是谁,一人千面。”

正因为把每个徒弟都当自己孩子来看,胡蝶特别排斥给琼剧表演比赛当评委。1993年海南优秀青年演员大赛邀请她去当评委,结果上来比赛的都是她的学生,她一时纠结,不知如何点评。于是往后再有人叫她去当评委,通通婉拒。“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觉得她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杨军说。

其实直到去世前几天,胡蝶还在教学生们练功,点评学生们的表演。2012年11月23日夜里,胡蝶突发心肌梗塞逝世。消息传开后,还有学生认为是有人造谣,要揪出“造谣者”教训一顿。直到这群学生都涌入胡蝶家里,看到墙上胡蝶的遗照,才顿时哭声一片。

十几年来,许多热爱琼剧的孩子通过“蝶园”,走向自己热爱的琼剧舞台,成为了海南琼剧事业的接班人。

1957年,胡蝶在“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胡蝶长子杨军提供

1964年,胡蝶的时装琼剧舞台形象。胡蝶长子杨军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