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4日,是戏剧大师曹禺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为此,文化界、戏剧界正在积极筹划各种形式的活动,以纪念这位对中国话剧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如在曹禺的故乡--湖北潜江召开"纪念曹禺诞辰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主办的"曹禺经典剧作展"系列纪念演出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展演"共演出曹禺的3部剧作《雷雨》、《日出》、《原野》。中央戏剧学院也将上演曹禺的《雷雨》和《北京人》。令人注目的是,北京人艺的3台戏将以不同的演出风格展现在舞台上,为人们更深入地、多层面地理解曹禺提供一种新的艺术实践。
任鸣推出新版《日出》
《日出》一剧由任鸣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展示他对曹禺剧作的新的理解。北京人艺曾于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度演出《日出》。任鸣看过八十年代的演出,前年他又应新加坡一个剧团的邀请去排《日出》。在排戏过程中,他忽然有了一个感觉,那就是曹禺最初的几部戏,多数是以家庭为主的,如《雷雨》、《北京人》、《原野》,而《日出》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写在一个大旅馆里,以陈白露为串场人物,所有的人都没有血缘关系,全部是社会关系。剧中所写的人和事在今天也不陌生。如陈白露被有钱人"养"着,现在也有很多女人被"包";顾八奶奶养"情人",现在仍然有。他认为,曹禺在剧中是在表现人的问题,表现社会的问题,这种意识已经超越时空,在今天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他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解释这部作品。任鸣说,过去看《日出》,我们没有见过陈白露、潘月亭式的人物,而今天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人物。正是来自现实的这种刺激,使他找到了把《日出》这样的经典作品与现代生活嫁接的桥梁。
在创作上,任鸣说,他力争在尊重原著、保留原著的精神和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排出现代版的《日出》,即把一、二、四幕的场景放在大饭店,这个大饭店已不是三十年代的样式,它金碧辉煌,一切现代化的设备如电视、电脑等应有尽有,陈白露的出场就是从迪厅蹦迪开始的。第三幕的场景又回到三十年代,通过转台和投影灯打出的画面来完成。这个场景的安排、节奏、做派都是现代的。语言上有些小的改动,尽量保留原剧中的台词,删掉那些过于年代化的台词,使人感到既是曹禺的,又是现代的,减少今天观众接受的障碍。任鸣说,他的创作追求就是:"好懂,好看又好卖。"
李六乙全新诠释《原野》
《原野》由李六乙导演,将以小剧场戏剧的形式演出。在表现形式上,此剧将更具有前卫性和实验色彩。李六乙说,《原野》曾先后以电影、舞剧、地方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加以再现过,版本众多,要想把这部戏搞出味道来,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极具挑战性。
北京人艺是第一次排演《原野》,李六乙以具有现代意味的实验手法来诠释这部作品。他说,这种创作意识的形成,首先来自曹禺。在认真研读曹禺的原作后,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感受:曹禺是现代的。他对过去历史、文化的认识,是现代的。他作品的时代特征,不是一种现象,而是表现于人物的心理特征。其次来自对今天社会的感受。李六乙说,原来排《原野》强调剧中的社会批判,我强调对人的批判,进入人的心灵,展示每个人的心态,进行细致的剖析。
展现在舞台上的《原野》,实际上是在原著基础上的重新创作。全剧不分幕,也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比较怪诞。人物关系和语言也与原著大不相同。剧中的6个演员同时在场上表演,并使用了摄像机和电视机展示演员的表演及一些相关的图像。李六乙说,这些手法的使用,有些看似怪诞,实际是为表达我们的思考。该剧的演出,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李六乙说,这个戏在舞台上看到的不是"原野",而是演员充满想象力和智慧的表演。
顾威按传统复排《雷雨》
与《日出》、《原野》同时演出的还有《雷雨》,由顾威任复排导演。顾威说,这次复排,基本遵照夏淳先生1984年导演《雷雨》的创作思路和导演风格。1984年,夏淳在重新导演《雷雨》时,对剧中的人物作了新的解释,如对周朴园以及他与鲁大海、繁漪、鲁妈的关系的解释。夏淳认为,不能把周朴园演成一个土财主,他是德国留学生。他对繁漪的举动,不是虐待而是爱,但这种爱是繁漪接受不了的。他对鲁妈的情感是真的,不是虚假的,但是有界限,只是怀念,不能承认。夏淳认为,曹禺在《雷雨》中写出了时代对人的自由的制约和对人性的泯灭。在那种社会环境中,每个人(包括周朴园)都是被限制的,没有自由的。正是对生活的深刻描写和对人的深刻剖析,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这部作品60多年来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原因。
至于这次复排演出,顾威说,《雷雨》仍按传统的方法演出。他认为,一部作品受不受观众欢迎,不在于手法的更新与否,重要的是看作品本身有没有艺术魅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