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岁的洪国英是一名戏曲爱好者,与一般的戏曲爱好者不同,洪国英对很多剧种都深有研究,京剧、评剧、曲剧、越调、豫剧、吕剧、黄梅戏、二人转等剧种都是样样精通。除此之外,唱歌跳舞洪国英也“玩”得很溜,在台上表演时的精气神那是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用洪国英的话说,不管你有什么烦心事,唱唱戏就什么都忘了。
年轻时就与戏曲结缘
说起洪国英与戏曲的渊源,那得从上学时说起。早在上学时,洪国英在歌唱方面的天赋就显露了出来,“那时候我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不论我在哪个班级,文艺委员就都是我,学校里有什么文艺活动也总是少不了我,通常我都是那个领唱的。”
1970年离开学校之后,洪国英进入了武城宣传队,到处表演歌舞节目。1973年,洪国英又到了陵县评剧团,唱起了评剧。虽然在1973年之前洪国英并没有接触过戏曲,但唱歌已经练就了她的好嗓门。
1980年,由于效益不好,陵县评剧团解散了,洪国英便去了当地一家服装厂工作,不久也成了单位的文艺骨干。1990年,洪国英便辞职来到德州,摆了一个摊,烤起了羊肉串。由于能说会唱,她一边烤串一边唱戏,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在2002年的时候,洪国英便开始靠给超市里做熟食为生计。那时候洪国英喜欢上了京剧,一心想要学唱京剧。可由于时间、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洪国英没有办法跟专业老师学习,但想要学唱京剧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没有跟老师学习的条件,那么我就只能自学。于是我买了一些京剧光盘,每当我加工熟食的时候,就放京剧来听。今天之所以会唱京剧,都是那段时间‘听’来的。那个时候,听着京剧,自己随时跟着哼唱几句,干活也觉得格外有干劲。”洪国英说。
红白活给了她发挥的空间
8年前,为了给读大学的儿子挣取更多的费用,加之自己喜欢戏曲,洪国英干起了红白活,“红白活需要会的东西很多,你会得越多,挣的钱也就越多。于是那时候我就拼命地学习,曲剧、越调、豫剧、吕剧、黄梅戏和二人转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
洪国英说,虽然唱红白活满足了自己可以唱戏的爱好,但因为都是在农村唱,大部分听众都是普通的农民,因此并没有太多的人真正欣赏她的演唱,只是当成一种消遣。从那时起,洪国英心里就萌生了要登上大舞台的梦想,“那时候,我就经常想象着自己扮好了装,聚光灯打向我,台下全是懂戏曲的人,他们聚精会神地看我表演,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
干红白活时,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补贴家用,洪国英不放弃每一次机会。即使严寒的冬天,洪国英依然奔波于各个村落,德城区大大小小的村庄,几乎每处都有洪国英的足迹,而最远还到过河北。那个时候,洪国英一个月没有几天在家。
多年的奔波劳碌,洪国英的双腿也落下了疾病。今年,洪国英的二儿子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洪国英这才放下了手中的活,在家中休养,“以前唱红白活的时候就结识了董子文化街艺术团鸿运评剧社的成员,不唱了之后有时间了,跟他们联系得更多了,渐渐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
加入董子文化街艺术团鸿运评剧社后,听几位成员说很喜欢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的栏目,但是他们却怕水平不够不敢报名参加。当听到这句话时,洪国英心里一震。洪国英说,自己早有登上大舞台表演的梦想,“一鸣惊人”本来就是为业余戏曲爱好者创办的,何不报名参加试一试呢?再说了,不报名参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即将登上央视“一鸣惊人”舞台
有了要参赛的想法,洪国英就开始付诸行动了,一边策划节目一边当起了导演。当时,鸿运评剧社成员高丽霞唱了多年评剧,经验丰富,洪国英就与她共同编排评剧的环节。
其中的小品环节,洪国英编完后,由鸿运评剧社何红梅进行整理。在排练过程中,高丽霞与何红梅尽力辅助洪国英,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参赛的节目成功编排了出来。
10月19日,已经获得了“一鸣惊人”参赛资格的评剧社迎来了节目组工作人员的观看指导,现场表演的参赛节目获得了工作人员极大地好评。“这个参赛资格来之不易,我们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月,这期间寄到节目组的参赛录像被打回来三次。到第二次被打回来的时候我都有些泄气,但是一想起梦想的大舞台已经很近了,就又有了动力。最后,经过三次改动的节目终于通过了审核,获得了参赛资格,11月份,我们就要到北京参赛了。”洪国英高兴地说。
现在,洪国英每天的“工作”就是唱自己喜欢的戏曲,儿子和儿媳妇也非常支持。从1973年至今,洪国英几乎每天都唱戏曲,戏曲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洪国英把戏曲当做一种兴趣爱好,更当做了一种享受,因为只要唱唱戏,什么烦心事都忘掉。洪国英告诉记者,参加“一鸣惊人”也并不是为了得名次,而是享受在大舞台上表演的过程。
洪国英(中)正在指导戏曲爱好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