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老大》修改后再度上演

京沪戏剧文化界人士为其“把脉”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今年的重点原创话剧《老大》继去年年底的2场预演后,经过半年的修改打磨,上周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进行了二轮复演。昨天,京沪两地的戏剧界和文化人士再度聚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这部近年来上海难得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把脉”。

被称为中国版的《老人与海》

话剧《老大》是由编剧喻荣军创作,国家话剧院导演查明哲执导,周野芒领衔主演的大型原创剧。全剧讲述了一个船老大与一片海洋相生相处的故事,通过展现一群男人与一群鱼几十年间的相互搏击与追逐,探讨了关于人与自然的永恒话题。该剧被誉为中国版的《老人与海》。

在首轮演出后,业内专家表示该剧是“上海话剧舞台近些年难得的高品质正剧”。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令许多观众情不自禁“点赞”:双层纱幕和炫目的多媒体投影,惟妙惟肖地制造出一片时而静谧幽蓝、时而波光粼粼的大海;舞台中心被设计成甲板形状,放下时是小岛沙滩,升起时便是一艘扬帆远航的渔船。尤为令人惊叹的是“海难”一幕,风暴来袭的声光音效,加上舞台上巨大的船骨摇摇欲坠,交织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有观众看后评论:“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冲突,让人深思。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等一等落在身后的灵魂。”不过也有观众认为,该剧故事存在一些缺陷,不足以撑起宏大的人文主题。这一轮的演出,在基本保留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对部分演员做了调整。此外,还增强了老大冯国良与儿子冯泉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对服装重新设计,增强渔民的地域感及职业特点。此外,多媒体和舞台冲击力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戏剧

 在新一轮的演出之后,创作方又邀请了十几位专家进行新一轮的评论研讨。专家们大多认为该剧有望成为一部在中国话剧界有影响的作品。

总政话剧团的艺术指导李宝群在看完演出后表示,“上海话剧其实是中国话剧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上海话剧人真正走在了中国话剧的前面,因为他们关注当时的中国。但后来我发现上海话剧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所消失,虽然我看了《中国1977》,包括《大哥》我也看了,但我不满足。这次我看了咱们的《老大》,我又觉得上海话剧还在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的层面,他们开始发送自己的,而且是独特的声音。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用他们的方式拿出了他们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怀的戏。以艺术家的方式表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当下的故事。”

上海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坦言,虽然这些年上海话剧中心有自己的苦衷,但客观上让我们有点遗憾,就是觉得他们的商业戏剧做得比较多,严肃戏剧相对来说不太成功。尤其是与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相比,对于大剧场话剧的原创能力似乎并不突出,但这出戏让我们找回了感觉。“这个戏是正宗的上海招牌,海派话剧。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戏剧。主旋律戏剧可能契合一个短暂的气场,很快就过去了。这个戏很可能既是上海话剧,又是一种民族戏剧的回归。”

不过,也有专家表达了不同意见,作家王安忆认为,大戏不必要非是这么大的场面,“这个戏就是两个人,但空间上讲的是资本主义初期和社会主义后期,从个人来讲是对过去的负气,从大的背景来讲又是整个世界的转向。现在的舞台是有很大限制的,没有充分让演员们释放的能量。所以我倒不觉得大戏就是要场面大。”她同时提到,市场也可以检验作品的成败,不需要大家都坐在一起猜测这个戏的价值。

对于来自文学界的发言,罗怀臻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剧可以影响文学,在历史剧创作上,艺术更可以甩文学几条横马路。但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戏剧、文学多方面的衰落,其中原因很多。“一个是举国覆盖的"阴阳体制",标准单一化。第二个就是铺天盖地的商业化。真正的艺术创作非常少,某种意义上中国戏剧,大部分都不再关注当下。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了这部话剧,可以说我们曾经缺位现在补位,也射门了,也进球了。所以我说,当代话剧在今天收获了一个可以让它再走回正路线的优秀作品。”

《老大》讲述一个船老大与一片海洋的故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