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兵圣孙武》的首演,却沉吟许久不知该如何说起,是有了太多的细节之处在我脑子里沉浮。今日终于能分辨出点头绪了,且就这些地方说上一说。
初入耳的是戏的主题歌,虽然是这样叫的,却分了若干段出现,每次唱词都不同,旋律也不够吸引人,显得零落。
幕启,舞美的设计真让人大吃一惊。没有粒粒见辛苦的装饰,妙处就在那一点思路。暗红色的立柱却并不粗壮,相反细致玲珑,带着雅致。站满台的武士身穿的大靠也是同色,带黑的花纹,图案效果让我想起漆器风格。那嵌在其中的半透明和卷竹的屏风自然好处多多,演书房就帘卷西风,而二场开时那一点点晕染出来的剔透绿竹简直让人赞美叹息。
然而奇怪处就来了,为什么吴王上朝,却总带好几十的宫娥妃子?若说开始时是为了孙武练女兵,场面调度的方便,那么后面再上朝时这些仪仗也老有吗?且表现吴兵攻楚的场面怎么女兵还真就能上战场厮杀了?那孙武这个大将军可太了不起了!
孙武的亮相,服色黯淡发旧,在舞台的强光下可甚不好看,于人物的英气打了折扣,至于唱词,整篇也是有多处需要打磨的。另外初见吴王,孙武已经带来了兵书十三篇晋见,后来就只是修订,情节的力度上可打了折扣。
二场,子萱出场,没说是在晚上啊,却戴着面纱,岂不更引人注目?那身行头虽说是男装,怎么我就没有她女扮男装的感觉哪?奇怪。孙武唱词里说得意洋洋,表情却甚沉稳,没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场所是在大街上,为何背景是一片修竹?姑苏的绿化搞的那么好?子萱面对仇人,恨还来不及,会说出"孤苦伶仃无人养"这样无限伤怀的话来?
孙武不喜欢以暴易暴,当然是可以这样说的,但身处天下纷争不断的时代,难道在此之前他对这样的局面一点没有了解?也怪。
烧书之突兀就不必多说。子萱提醒吴王应斩了孙武,吴王不但宽限,而且语气上也很平和,只警告孙武别在找托辞,就去了?这样容易打发?
戏中用了多处民乐,笛之高啭,筝之琮琮固然养耳,我却老想起,孙武是半个文人,风格也高洁, 怎么戏里没有琴之风雅?这最能传神的乐器舍却不用,真可惜。还得说说孙武与子萱之间的关系,情节上交代,子萱的仇始终并未化解,不过是孙武磊落,又不防她,随她取命,且曾救她一遭,受恩难报,反而让她没法下手。但剧中无论唱腔、配乐、演员的表演,为甚总搞的那么情意绵绵的,好象真的有什么了?
孙武抬棺上殿,向吴王要了千里马,吴王过后才想到不该放他跑,这个猛然而来的想法,在吴王身上体现的并不强烈啊?而且来的好象快了点,孙武还没跑出宫呢吧?
末一场,子萱的服装怪且不说,行路人满腹忧愁,搞的那么漂亮作什么?武子胥有自刎的必要吗?他那么大本事,离了吴王,跑到哪国不能活?他死后,这三个人,子萱是和孙武说话,孙武的话却在和子胥说,而子萱就悄然的去了,这是个什么交代法?话剧?
孙武整出戏都是很人性化的,最后却说他留的是天书,一下子又架高了,好猛啊,头晕。
我想我是很挑剔的了,其实说这些话,应该至少再看一遍的,可惜第二场已经满场,挤不进去了。多有不当,只因为这戏各方面的平均分很高,不由人生出了更高的要求。
休息时,有中京的人在散发调查表,类似的情景我已经见过数次了,可见其意是诚恳的。散戏,无意间听见某观众说去后台会演员,满心满脸喜吟吟的。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想来甚是受用吧。
本贴由刘晨于2002年5月03日12:03:17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