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起,小剧场话剧《大冷面·铁子》将在沈阳老北市剧场连演3场。此前,我省著名编剧陈国锋创作的小剧场话剧《最后的卡伦》在沈上演颇受欢迎。可见,沈阳本土小剧场话剧并不沉寂。
小剧场话剧是舶来品,或称实验剧、先锋剧,由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于上世纪20年代创立。在我国,如今小剧场话剧已走过30多年,无论是受众范围,还是社会影响,小剧场话剧其实并不“小”。小剧场话剧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颇受欢迎,也给城市文化生活增加了选择。
本土小剧场话剧不沉寂
据介绍,2010年7月,沈阳本土小剧场话剧《我的老婆你别动》第一次出现在辽宁大剧院小剧场,该剧由沈阳电台主持人大兵主演。紧接着,辽宁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主持人芗芗主演的《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也在此上演。两部小剧场话剧,一部是喜剧、一部是悲剧,由此,本土小剧场话剧进入辽沈观众视野。为了吸引观众,两部小剧场话剧都起用辽沈当红节目主持人。
《大冷面·铁子》仍由大兵主演,情节围绕几个朋友在大冷面店展开。 该剧由本土编剧刘江舸创作,导演汪东是来自北京的年轻导演,房晓航、尹敬红、单长虹等专业演员加盟,可谓为沈阳小剧场话剧添了一把火。
有人说,开心麻花和至乐汇等北京剧社几番来沈阳演出,让观众看到了真正的小剧场话剧,沈阳本土的小剧场话剧显得沉寂。其实不然,陈国锋即一直在进行戏剧探索,已创作 《好莱坞的蟑螂》、《精神病患者》、《最后的卡伦》、《辫子辫子》、《天堂或地狱》等20多部小剧场话剧剧本,其中4部已经排演,并收获好口碑。他说,艺术是一种超越,超越平庸、超越自我,而僵化的观念是小剧场话剧的天敌。陈国锋说,小剧场话剧与大剧场话剧之别,不是剧场空间的大小、座位多少,更不是大剧场话剧的缩小版,而是小剧场话剧具有探索性,在风格上与大剧场话剧有本质区别。
2010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曾排演陈国锋创作的小剧场话剧 《好莱坞的蟑螂》。对此,陈国锋说,辽艺排演《好莱坞的蟑螂》是他最开心的事。
提起《精神病患者》这部小剧场话剧,著名导演刘若云至今还兴奋不已。刘若云说,《精神病患者》是一部思想、形式、风格都非常独特的作品。沈阳如果多排演一些这样的小剧场话剧,就不愁没有观众了。
《好莱坞的蟑螂》曾到社区公益演出,让大家对小剧场话剧有所了解 。陈国锋认为,应该在媒体宣传上加大力度,让大家多了解小剧场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并愿意走进剧场观看。
不要过分迎合市场
记者采访时有观众反映,对小剧场话剧要不就是喜剧,要不就是惊悚的现状感到无奈。一位观众说,如果不是这两种题材,票房就卖不动,而且喜剧还得是反戏谑、黑色幽默,有些甚至是为搞笑而搞笑,题材面太窄。
“小剧场演什么由观众决定”的观点,引发圈内人士担忧。与以前相比,如今的小剧场话剧趋向于幽默和娱乐性,看重的是噱头,以娱乐大众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陈国锋也表示担心,他说,小剧场话剧要不要过分迎合市场,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搞笑、幽默的喜剧就一定有票房,其实城市观众更愿意看艺术地反映现实的剧作,肤浅的幽默、伪现实的东西不会有市场。
小剧场话剧不能为了生存而忽略对艺术追求,更不能放弃艺术本身的力量,反而要借助这种力量去获得观众的认可,这才是小剧场话剧存在的根本价值。比如《好莱坞的蟑螂》是一部讽刺喜剧,有先锋戏剧的风格,但骨子里却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戏剧,剧情可以说很好玩,但主题很严肃,编剧想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我们丧失了对自我人格和民族文化的坚守,那么我们最终将被西方文化所湮没。而《最后的卡伦》传达的是爱国主义和一个民族的质朴信念。
应有小剧场进行常态演出
小剧场话剧《最后的卡伦》在沈阳上演,让陈国锋看到小剧场话剧在沈阳的希望。他对沈阳小剧场话剧的前景看好。他认为,小剧场话剧在沈阳还是大有发展空间,应该有一个小剧场进行常态演出,来满足观众高雅的文化需求。北京、上海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市场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