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1954年生,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全国文化奖、省政府文华奖等诸多奖项。
12日清晨,王国强吃完早饭在自家阳台上活动四肢后,开始高声朗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浑厚饱满的嗓音,令人陶醉。这个练嗓子的习惯,他坚持了44年。
上午8点半,王国强像往常一样来到长江人艺排练厅,该院推出的“笑闹江湖”微喜剧系列第二季的演出正在紧张排练。王国强在微喜剧《鉴宝》中饰演一位有爱心的老公,讲述一对夫妻喜获“宝物”的爆笑故事。“这可是天上掉下的石头啊……”他丰富的面部表情,一口标准的“汉普”,夸张、稍显激烈的肢体语言,令在场的青年演员连连赞叹。
一次排演结束,王国强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与同事交流、推敲细节,接着又来了第二遍、第三遍……其他演员排练时,王国强也在一旁跟着“找感觉”。
“马上就要演出了,还是想多准备准备。”年届六旬的王国强,尽管舞台经验丰富,但演出前的排练仍一丝不苟。“作为一名话剧演员,不仅要会演戏,团队的磨合和默契也同样重要。只有训练时多流汗,演出时才能多掌声。”这是他多年积累的经验。
从《大江东去》中的毛泽东,到《信义兄弟》中的孙东林,再到《信仰》中的张绪……舞台,给了王国强诸多的人生体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几十年的舞台生涯,让王国强既读懂了戏,更读懂了人生。
他说,这辈子自己就干了一件事—演戏,这是他快乐的方式,更是他的信仰。
上世纪90年代,话剧低迷,许多演员纷纷另谋出路,王国强却抱定永不离开话剧舞台的决心,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们苦熬着,等待话剧的春天。这一时期,他们在简陋的环境里,排练和演出的唯一话剧是《田野的希望》,一演8年,乐此不疲。
回想当年的话剧演出生活,王国强说当初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不管有多少苦涩辛酸,每当看到热情的观众,所有的‘苦’都化为乌有,心中充满快乐。”他认为,在话剧舞台上最大的感受是幸福,这种幸福来源于观众对你的喜爱。
新世纪,话剧逐渐复苏,王国强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2010年,他主演、改编的话剧《信义兄弟》,一举夺得中国话剧最高奖—话剧金狮奖。
2012年,王国强倾情投入话剧《信仰》—用声音、形体、台词、表演,生动刻画了“生当标兵、死做标本”的老红军张绪,使这一角色深入人心。迄今已连演200多场,感动无数观众。
如今,他又带领一批年轻演员排练了一系列原创小剧场话剧,由于风格定位准确,市场运作到位,演出效果良好。“这辈子除了演话剧,也不会别的了,我将继续坚守话剧这个阵地,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的精品剧目。”谈起40多年的话剧生涯,王国强特别强调的一个词就是“坚守”。在他心里,话剧演员已不是一种职业,而是意味着一种责任。
记者手记
44年坚守话剧舞台,王国强从未想过放弃。
凭着这份执着,他不畏清贫,不怕寂寞。赚钱不是他当演员的初衷,演戏才是。
正是源于执着热爱,王国强为观众带来了灿烂的艺术盛宴,在取得辉煌荣誉后仍能默默奉献。他常说:“我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只要观众喜欢,就很满足。”平常话语中所透出的是一份淡定的情怀,也是他戏里戏外坚守的信仰。
执着源于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执着更意味着一种境界—不急功近利,不为名利所累。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专家点评
沈虹光(著名戏剧家):扎根话剧舞台,无论苦累,王国强从不抱怨、不奢取,坚持把艺术奉献给观众,几十年的坚守让人心生敬意。今天的话剧舞台已无往日的辉煌,面对困境,王国强带领新一代话剧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苦苦寻觅,独辟蹊径,另谋发展,伴随着一出出剧目的成功创作,话剧再次引起观众的瞩目。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湖北文艺的传承才后继有人,这也是我省文艺军团硕果累累的重要原因。
身边的人说
康建民(长江人艺党委书记):
我和王国强17岁就来到省话剧院,共事40多年,在剧院低谷时期,很多人都走了,我们也没想离开过。当时的想法就是,绝对不能让剧院垮在我们手里。通过近十年的奋斗,现在年年有大戏,剧院算是喘了一口气。从事话剧表演,虽然比较清贫,但我们觉得不亏,还挺荣耀的。
刘洁(长江人艺市场部主任):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用时间、经验和作品泡出来的,浮躁的心态不能有。即便年近六旬,王国强每次拿到新剧本,依然会拿出心爱的小本本做记录,查背景资料,写心得,认真地揣摩角色,尽力克服生理的缺陷,不拖大家后腿,想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很珍惜做每一件事情的机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