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记者用心为我们梳理了新疆话剧数十载的传承与发展之后,我们惊异地发现,新疆这块土地很早就是话剧成长的沃土,这让我们不由得自豪。话剧这个能够深入人们内心世界、深入生活更深更广层面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始终与时代需要紧密相关,它深入挖掘着、弘扬着时代精神,鼓舞人们为了和谐美好的生活不懈努力进取。为此新疆话剧人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探索着,即使在处于低潮的时候,依然坚守着。今天新疆话剧已经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新疆大地上的巨变是话剧人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在这样的时候,回望曾经走过的路,意义不仅仅在于看看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走进一代代话剧人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一路探索坚持的精神动力,感知他们出发时的那一颗热情鲜活的与时代精神共振共鸣的心。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之际,让我们一起祝福新疆的话剧事业蓬勃发展,祝愿新疆话剧人在已经开辟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再次抒写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
舞台中央的灯光里,一个孩子在为母亲洗脚。2015年年初的一天,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新排演的话剧《特殊作业》接近尾声,它是一部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优秀剧目,讲述了初中学生完成“为父母洗脚”这项特殊作业的故事,这次由新疆的话剧演员出演。当演员们带给观众欢笑和感动的同时,他们也享用了一代代新疆话剧事业的奠基人铺平的话剧道路。这是一段漫长的路,当我们回溯过去,依然能找到那数十载不变的初心。
由抗战蓬勃而起的新疆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它的演出包括导演、演员、舞美、剧本等要素,而在中国,最早的剧本可以追溯到在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天山乡脱米尔提村发现的“哈密本”《弥勒会见记》。
《弥勒会见记》取材于佛经中救世主弥勒成佛及解救众生的故事,剧本文辞华丽、叙事流畅、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证明新疆自很古老的年代就有了广泛而根底深厚的戏剧活动。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戏剧在新疆沉寂甚至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新疆才开始逐渐形成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有配套到位的角色分工,有剧本和舞美等的戏剧演出,这其中就包括话剧演出。
《中国戏曲志(新疆分卷)》中就有这样一条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6日,省府公务员周建勋等六人为募助东北抗日将士,在北门元新戏园表演旧剧,并聘请名票数人助演。表演者精神焕发,剧场秩序异常安静。所得票款除开支外,均交于反帝总会汇往前线。
当时,抗战热情迅速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新疆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到处是一派积极向上的景象,尤其是在共产党干部林基路任新疆学院教务长时期。他组织学生开展话剧演出,亲自创作剧本,亲自当导演,排演了《呼号》、《前哨》、《扬子江暴风雨》、《死时求生》、《太平年》、《游击队之子》等。
这些,都令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激情澎湃。1939年,赵丹已经是蜚声全国的电影演员、话剧表演艺术家。他带着剧目和著名导演、舞美专家、音乐家及一些成熟的演员来到新疆,与新疆的本土演员相配合,演出了《战斗》等一批抗战话剧,让新疆的抗战话剧走向高潮。
1939年11月,在时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茅盾的组织下,以赵丹为核心,新疆又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话剧团——实验话剧团,并以实验话剧团为依托,成立了迪化的孩子剧团。
一年多的时间里,实验话剧团和孩子剧团兼顾排演剧目和艺术教学的双重任务,学习立即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排演了20多部剧目,培养了一批新疆本土艺术骨干,他们不仅起点高、素质高,还会演戏、导戏,对戏剧理论有系统的了解。比如,当年还是孩子剧团一位普通少年演员的郑策,后来就成为新疆著名演员、导演、艺术理论家。即使实验话剧团被盛世才解散,演员回到家乡,仍坚守着自己喜爱的话剧艺术,继续开展进步话剧活动,为新疆的进步戏剧事业传播了火种。
有资料显示,当时,新疆以话剧为代表的抗战戏剧活动,其盛况在全国也算是名列前茅。1940年至1942年期间,新疆各地的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已发展到295个,剧团31个,可容纳300人以上的俱乐部89个,就连遥远的和田街头,也在高唱抗战歌曲、演出抗战戏剧。
几经沉浮的话剧演出
国家一级编剧程万里说,抗战戏剧活动,实际作用是对新疆文化的一次大提升、大解放,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新疆话剧事业的发展中,高潮、低谷交替不断,可谓几经沉浮。
现在的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其前身是新疆话剧团,成立于1956年。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团长戈弋说,当时,由新疆军区文工团的话剧队、新疆电影演员训练班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部分支边演职人员共同组建成立了新疆话剧团。1959年,新疆话剧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批学员。1964年,新疆话剧团分来了一批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设计系的大学生。随后,20世纪70—90年代及新世纪分别招收了5批学员和演职人员。
1957年至1960年,新疆话剧团一年排演的剧目高达10个以上,至1966年,每年也能排演5个以上的剧目,这是新疆话剧事业的丰产时期。特别是1959年,新疆话剧团排演的第一部原创剧目《步步跟着毛主席》,由曹起志、陈书斋等人根据和田农民库尔班·吐鲁木上北京见毛主席的故事进行创作,演出后反响很好,还曾进京演出。
“文革”期间,除了“八个样板戏”外,其他文艺作品统统被认为是“毒草”,新疆话剧人的创作思想被束缚,产出作品极少。
直到1976年,中国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被压抑的生命需要呐喊、需要倾诉,话剧才重新占领艺术高地。据戈弋回忆,那时候的现实生活为话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革命历史题材的《万水千山》、《八一风暴》、《曙光》、《白莲花》、《8·26前夜》,现实题材的《于无声处》、《救救她》、《不平静的海滨》、《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等剧目,新疆话剧团都成功地将其搬上了舞台,同时,新疆话剧团也努力地进行着原创剧目《林基路》、《华夏之子》、《金瓯记》、《丝绸路上的红氍毹》等的创作,这个观念他们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戈弋说,1978年到1994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文艺界迎来了话剧热,话剧的创作、演出非常繁荣,观众也以争先恐后进剧场观看话剧为荣。在那样的热潮当中,新疆话剧团也改编、演出了一些剧目,相当红火,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1991年,新疆话剧团的原创剧目《解忧》入选文化部优秀剧目进京演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但与此同时,新疆话剧的低谷也暗暗沉潜。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文艺,各种各样的晚会、节目等不断涌现,使话剧出现了全国性的萎缩。据程万里回忆,当时,全国除了京、沪等少数几个文化重地还有话剧演出之外,其他各省区市的话剧演出都进入了低迷状态,新疆也不例外。“当时新疆话剧团举步维艰,演职人员想过很多种出路,比如排练演出小剧场剧,排练小品晚会,组织小分队到基层演出等等,但仍然是惨淡经营。”程万里感慨地说。
低迷一直持续到1997年,当年,新疆话剧事业似乎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了一些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剧”。比如,当时由程万里创作的以和田地区“改水”工程为背景的话剧《罗布村的情祭》,曾在1997年纪念话剧90周年全国新剧目交流演出活动中,斩获9项大奖。
沿袭这一创作思路,新疆话剧事业开始慢慢升温。1998年4月,全国兴起“学习吴登云”活动,新疆话剧团同步推出的话剧《吴登云》反响极好,先后上演了128场。当时,各地各单位都以包场形式来看演出。程万里还记得,那是在库尔勒,演出时间快到了,他在剧院门口看到两个小伙子,两人一见面就发牢骚,抱怨单位逼着他们来看话剧,商量着点完名就开溜。但等演出开始,程万里注意到这两个小伙子,不但没有中途退场,反而一直看到了散场。他们说,原本以为话剧就是枯燥的说教,没想到这个戏很好看,也很感人。
“两条腿”走出了成绩
进入新千年,坚持原创,努力反映新疆百姓生活,以浓厚的新疆地域风情为特色的创作观念,成为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的清晰主线。这时候,以讲述发生在一个普通大杂院里,各民族之间亲情故事的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诞生了。自2003年起,它长演不衰,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新疆第二届天山文艺奖等,在2009年,它还迎来了百场演出纪念。
可以说,《马市巷子的老院子》让升温后的新疆话剧渐渐浮出水面,而令新疆话剧事业再度活跃在人们眼前的,则要属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坚持的“两条腿”走路原则。戈弋解释说,“两条腿”指的是“原创”和“引进”,近年来,剧团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后,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于2009年创排了话剧《大巴扎》,同样打出新疆文化特色,它以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为主线,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情感、心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剧中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生动,使得该剧一上演就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举夺得自治区2010年“春满天山”专业文艺汇演最佳剧目奖、最佳表演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等6个奖项,并荣获新疆第三届天山文艺奖。
而另一部新的原创话剧《北园春社区里的你我他》,也将进入排演阶段。据戈弋说,这是一部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剧目,与《马市巷子的老院子》、《大巴扎》一道构成“新疆风情三部曲”,将更全面地展示新疆话剧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把全疆民族融合的风貌传播到更远的天地。
与此同时,近年来,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从内地引进了一些优秀剧目,从2004年起,先后从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了《向上走,向下走》、《霸王歌行》,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引进青少年话剧《特殊作业》,从北京的民间剧社引进了话剧《天上人间》、《天作之合》等,依托“周末百姓大舞台”进行演出,让观众更多地接触话剧艺术,极大地丰富了新疆话剧演出市场。
在更广阔空间里交流和提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疆的话剧也不例外,得以乘着文化援疆的东风,实现在更广阔空间里的交流和提升。比如,近年来,新疆话剧事业过去剧目少、种类单一等短板得到改观,时至今日,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主旋律、青春剧、都市剧等各类题材的话剧层出不穷。
2013年,记者亲历了首届新疆话剧演出季。演出季历时一个多月,给观众带来了21场精彩的话剧演出。3大艺术院团、7台经典剧目,场场上座率可达七八成以上,让人们看到了话剧这门艺术承载的能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无法替代话剧对人们心灵的感染和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从当年反响强烈的观众身上就可以得到印证。
当时,仅开场剧目《特殊作业》就迎来了大量观众,很多观众拖家带口观看演出,就是为了能一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经典之作。而到了演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霸王歌行》等剧目时,观众更是慕名而来,热情高涨。
时任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党委书记的乔思明告诉记者,首届新疆话剧演出季通过集中展示引进的新剧、原创的好剧,进一步繁荣了新疆的话剧事业,活跃了乌鲁木齐市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使人们对新疆话剧的信心再度提升。
近年来,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借助自治区文化厅开展的“四个一批”文化惠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增加了话剧在基层的演出。2014年,话剧《大巴扎》在阿勒泰地区连续演出5场,当地各族观众反响非常强烈。而开头提到的话剧《特殊作业》,也在今年的2月2日至11日,为乌鲁木齐市大部分中学的师生连续演出了20场,许多观众感动得落泪。
2014年5月、11月,新疆首次尝试以话剧集中,大剧场小剧场话剧相结合,成规模演出形式来推动新疆的话剧演出市场,先后上演了《伏生》、《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纪念碑》、《夜店之天生绝配》等优秀话剧,再一次掀起了新疆话剧演出的高潮。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的演职人员从当年年初就忙了起来,元旦、春节……每逢节假日必有话剧演出,全年在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剧场演出的剧目就有40多场,近600个座位平均上座率达55%以上。
戈弋说,新时期,自治区对文化艺术的投入非常大。一方面,剧目的原创力度得到加大,剧团可以吸收专业人才扩充创作队伍,对本地年轻人的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较好的原创作品,如《江湖》、《喊出你的爱》等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在文化援疆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剧院对新疆输出了一批优秀剧目,使得剧团能够储备更多好剧,剧目类型也更丰富,能给观众更多的选择,大大活跃了新疆话剧演出市场。
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话剧迎来的机遇将更为巨大,而那些一脉相承的新疆话剧精神也将酝酿得更为醇厚。
还记得程万里描述的新疆话剧团第一代演员的敬业精神,他们拿到话剧角色后,往往每人要写一个比剧本还要长的“人物历史”,里面包括这个人物的出生,他的性格和家人等等,分析得很透彻。除此之外,演员还要一句句揣摩台词,不分白天黑夜地不停练习,直至能够全身心表现人物,这些从事戏剧事业的初心,历经岁月的打磨,从一代代新疆话剧人对话剧无论高峰、低谷的执著和坚守中,一直延续着。
就像抗战时期的《呼号》、《战斗》等剧目,在高涨的抗战热情中,团结广大爱国群众从话剧中找到精神鼓舞和抚慰一样,今天的新疆话剧人同样重视戏剧所能深入人们内心世界、深入生活更深、更广层面的作用,用好的剧目打动人、教育人。
数十载的新疆话剧发展史,让我们回溯过去,叩问初心。路走得多了,话剧人没有忘记为什么上路;盼望得久了,话剧人没有忘记为什么盼望。面对新疆文化艺术一日千里的大好局面,当代话剧人依然记得灯火彻夜通明的梦想诞生地,记得探寻新疆话剧事业发展的出发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