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白发苍苍,话语哽咽,所求所愿的是“稀有剧种展演这种事越来越多”,年近80岁的河南省开封市二夹弦老艺术家田爱云今年3月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稀有剧种传统经典剧目展演”中的一句话令在场的观众印象深刻。时隔仅8个月,11月17日至23日,“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在北京举办,圆了一场河南稀有剧种的“进京梦”。

本次展演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一周时间里,10家县区级剧团上演了10场大戏,包括沁阳怀梆、陕州蒲剧、永城柳琴戏、清丰柳子戏、商丘四平调、平舆丝弦道、内乡宛梆、安阳淮调、范县四平调、太康道情,其中,7个剧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演出一丝不苟,没有半点懈怠

“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一票难求。专家评价这是一场“充满文化自觉”的展演。在这背后,是稀有剧种从业者长年累月的奉献。

从商丘永城来京近10个小时的路途中,永城市柳琴团一名在团工作了30年的道具老师为了不让演出所需的一只几千元的标本“鹰”有半点折损,就让它一直“趴”在自己的手臂上。他说,能到梅兰芳大剧院演出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吹着尖子号(安阳淮调)、拉着高音板胡(沁阳怀梆)、奏响丝弦道……此番稀有剧种进京演出,剧团的乐手们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稀有兵器”。在幕后工作的他们,尽管默默无闻,却依然一丝不苟。

台前的演员更是没有半点懈怠。安阳县淮调剧团的女须生孟老师今年已经71岁了,当谈起淮剧独有绝活“耍獠牙”“绞腿”时,孟老师滔滔不绝,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招到更多学生,不要让这些技艺在自己这一辈流失。

同样70多岁的永城市柳琴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况素珍也坚持“退休不退役”,指导学生刻画人物、身段形体,毫无保留,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王三善与苏三》。

三门峡市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蒲剧《孙安动本》中孙安的扮演者任建民,无论是帽翅功、髯口功,还是“一翻就一个八度”的唱功,这些蒲剧的看家本领,他继承得一点不落。“我还要往下传,不仅传给本剧种的艺人,也传给兄弟剧种的人。”任建民的话显示出稀有剧种传承人的担当与责任。

坚持稀有剧种的“独特性”

“稀有剧种必须强调独特性、唯一性。”谈到这些剧团发展的方向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如此建议。

沁阳怀梆《大破天门》唱念做打俱佳,展现了怀梆这一古老剧种的深厚传统;永城柳琴戏、内乡宛梆中特别的“花腔”,显示其独特的韵味;清丰县柳子戏《孝子张清丰》中的“吹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古老声腔之一;商丘四平调《小包公》塑造了戏曲舞台上少有的小包公形象……“独特性”让这些剧目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本次展演中,经典剧目占多数,但也有两三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创剧目。新编历史剧《西门豹治邺》演绎的是安阳当地的历史名人。戏曲理论家安葵认为,该剧的主题与当今提倡的反腐倡廉相呼应,很有时代特点。平舆丝弦道《德孝情》是“重德孝”的传统文化题材,融戏曲、曲艺于一身。该剧编剧、作曲陈岭表示,要用“不止一种音乐题材,不止一种演出形式,不止一种音乐体制”,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濮阳市范县四平调艺术传播研究中心的《石磨的婚事》是本次展演中唯一的现代戏,该剧抨击了部分农村中愈演愈烈的“天价彩礼”陋习。谈到组织创作的起因时,范县副县长杜晓玲表示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助力解决社会现实难题。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特别称赞该剧以当地人创演当地事,体现了文艺为人民、为时代放歌的特质。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非遗保护,出台扶持戏曲的政策。此次进京的大部分剧团,目前身份都已转变成保护传承中心,有固定的经费支持。实际上,早在2011年,河南省就开展了河南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对全省多个稀有剧种的400多部剧目进行了影像拍摄。

此次公益展演,每一个参演剧团的当地政府都给予了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各区县文化、宣传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全程参与,宣传家乡的文化艺术不遗余力。承办方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积极联系、组织、宣传,七八名义工全天候“服务”每场演出与研讨会。

辛勤付出的背后,李树建总结了活动的几个收获:坚定了文化自信,充满文化自觉;填补了河南稀有剧种进京展演的空白;使剧种传承人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到北京乃至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新时代,稀有剧种仍普遍面临人才接续、剧目创作、整体实力待提高的问题。这次展演提高了河南稀有剧种的知名度,起到了传承、保护、发展的作用。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为了下一个大的迈步,记者所听到、看到的是:主管部门正在制定进一步计划,观众对稀有剧种逐渐认可、喜爱,传承人持之以恒、行之以诚、坚定决心……(记者 刘茜)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