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从建国以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比起过去戏曲史的所有阶段来说,是思想水平的进步提高,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戏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为不同,那就是艺术上更高的统一性。
我国戏曲到底是怎么样的,它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到京剧为止,它不是极力地模仿生活,不是把生活完全整个地往舞台上搬,而且很夸张,但这种夸张是有生活基础的,没有生活的基础夸张,观众是不会承认的,我国有许多悲剧是很惊心动魄的,如秦腔《赵氏孤儿》死节一场,程婴拷打公孙杵,演的很夸张,看了确实惊心动魄,还有川剧《周仁献嫂》,严世藩逼迫周仁把自己嫂嫂送进严府让他去糟蹋,如果不送去,脑袋就没了,这对周仁是最大的侮辱,舞台上的表演也是激动人心的,如果演员不进入角色就不能感动人,如果演员不经过长期琢磨是演不出来的,决不是随便把一些素才从生活中间搬来的,没有深刻地体会这个人物,也就创造不出来外形,体会不了人物,可不是体会了人物以后往舞台一搬就行了的。
中国的演员不但对人的动作需要外形化,还要用种种办法把它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得见,看得清楚,每个观众看了之后就能理解,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如:京剧《杨门女将》达小秋演穆桂英,她的枪花、翻身、台步等等,塑造了这位穆桂英英姿飒爽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戏曲演员是以歌舞表现人物行动,传达人物情感,这种表现观众看得懂,说明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对任何一样东西都要它从内心深处而形成的,没有生活中的素材,就不能进行人物的创造,也形成不了一个人物的外形特征,我们中国的戏曲演员就根据这样的原则在做,而且做出成绩来了,取得了确定无疑的效果。
我国戏曲到底怎么取得观众对实真实感和信赖呢?这里有两个问题,舞台上单纯模仿而取得形似的这种作法,即使它做得象极了,也不如生活那么丰富,比生活要低得多,因为他们不是用冷静的理智去分析,判断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而得出结论,一般的观众没有一边看戏,一面作逻辑分析的习惯,观众确信剧作者,接受了他们的立场,是因为他们受了戏的感动,受了戏中所表现的生活某些本质东西的感染,任何一个戏,如果一点点生活真实都没有,这个戏是绝对不能成立的。
我国戏曲不极力追求形似,也不是不要形象,或是尽量省掉形象,也不是想种种办法制造一种“间离效果”它扫除掉了生活中存在的非本质的障碍,把观众直接引到生活的深处,生活的堂奥中间去,如京戏《野猪林》里面有两个捍解林冲的公差,林冲的老丈人要见林冲,一个公差说:“不行,公事公办”当他接过银子以后什么也不说就躲到一边去了,另一个公差又伸手要钱,当他也接过银子便说:“那行啊,公事公办”他也躲了,这句话虽然是夸张的,但是,是真实的,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就更带普通性,凡是艺术创造都离不开生活,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好戏曲的程式,技巧、生活体验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作品,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对于戏曲艺术也不例外,演员演得越真实,观众才能自然地去喜欢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