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起三官,打破香炉熄灯……”在高亢清朗的歌声和清脆的锣鼓伴奏声中,弋阳腔目连戏《打破三官堂》录音工作顺利进行。8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设在南昌的一个录音棚,江西省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工作正在这里有序开展。本次抢救性录音工作由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组织举办,聚集了江西省内众多弋阳腔老艺人及专家学者。
弋阳腔是汉族戏曲声腔,为宋元南戏流播至江西弋阳一带之后,熔南曲戏文与当地民间音乐于一炉,在元末明初诞生的一个新地方剧种,具有“其节以鼓、其调喧,一唱众和”的鲜明特色。因其热辣欢快、沧桑高亢的独特风貌,弋阳腔未见容于文人雅士的厅堂聚所,却广为流播于乡野田间、唱响于祠堂集镇。随着弋阳子弟走南闯北,弋阳腔影响了40多个声腔剧种,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
年逾八十的戏曲史论专家万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挖掘抢救弋阳腔。1953年,当时的江西省文化局(现江西省文化厅)创办了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又称赣剧1班),从各地民间班社选聘12位弋阳腔老艺人在南昌教学,招收了25名小学员,传授弋阳腔传统剧目与唱腔。经过5年学习,这批学员成为1949年后第一代弋阳腔继承人。这次抢救性录音邀请的主要就是当年那批学员。”
录音现场,一面是老艺人主唱或伴唱,一面是由弋阳县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和江西省赣剧院六男六女共12位中青年演员组成的帮腔队。“这批年轻人专业条件很好,他们也参与录音,我们边教他们唱法。1953年,我们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不过十三四岁,也是像现在这样。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们70多岁了。这次也是弋阳腔戏曲的一次传帮带,我看到了一种历史传承。”弋阳腔老艺人邹莉莉感慨地说。
录音演员是纯正的师承嫡派,录的曲牌更有讲究。“以前我们唱曲都是靠老师傅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为最大限度保证录制曲牌的原始性和可靠性,这次我们录制的215段弋阳腔传统曲牌都来自1959年江西省戏曲学校根据弋阳腔老艺人现场演唱记谱整理的《江西弋阳腔曲谱》,以及2014年据此出版的《弋阳腔传统曲牌》。”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作曲陈汝陶说。
20余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艺人,10天要录完215段传统曲牌,每天超过8小时工作时长,一字一腔地“咬文嚼字”……对年轻人而言都倍感吃力的工作,这些老艺人却劲头十足。“太久没唱了,怕唱错,生怕不是原来的味儿,只有回去加倍练习,紧张得像刚上学的小学生!”花旦演员、“名家收徒传艺”导师熊中彬说。被称为“熊妈妈”的老旦演员熊丽云说:“师傅传给我的,不能在我这里断了。必须要坚持!”国家一级作曲、弋阳腔司鼓出身的程烈清说得更直接:“我们这项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随着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人才青黄不接,弋阳腔的传承形势十分严峻。传统曲调不记录下来,没了就是没了,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做好。”
据了解,弋阳腔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江西省有专业的弋阳腔演出团体,即弋阳县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弋阳县国营弋阳腔剧团),有50余个专业演员,他们已学习继承弋阳腔传统剧目17个;江西省赣剧院和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也演出部分弋阳腔剧目。“弋阳腔目前的情况就是有剧团但不多;有传承人但大都年事已高,年轻力量需要更多艺术指导;有剧目及曲牌音乐,但需要整理研究;有表演风格及特色,但缺乏整理。此外,缺乏观众基础也是目前弋阳腔传承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万叶指出了弋阳腔传承保护面临的困难。
如何破解难题?近年来,在江西省文化厅高度重视下,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弋阳腔传承保护工作,这次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还组织编写出版了《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弋阳腔新论》《弋阳腔发展史稿》《弋阳腔丛书》《弋阳腔史料三百种》《弋阳腔音乐探析与传承》等有关学术著作,为弋阳腔的保护传承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几代戏曲研究者的田野考察,江西省艺术研究院收集了包括弋阳腔目连在内的7种目连戏演出台本,总数达上百卷。2014年12月,以弋阳腔目连戏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与上饶市弋阳县文化广播电影新闻出版局、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着手恢复排演传统弋阳腔目连折子戏,目前已复排六出,其中《松林试卜》《滑油山》参加了第六届江西艺术节折子戏展演。今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计划陆续复排其他弋阳腔目连戏经典片段。“我们将整理和出版一批弋阳腔目连戏文本及曲谱,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还会与地方剧团及高校合作,传承恢复排演一批弋阳腔目连戏经典折子戏,以活态传承方式将弋阳腔目连戏世代传承下去。”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说。
此外,为了保护和传承弋阳腔艺术,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积极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并有项目获2015年度资助,举办“弋阳腔音乐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培训历时7个多月,吸收全国专业演员、演奏员及研究人员40多人参加。
记者问及弋阳腔的前途,接受采访的老艺术家们无不坚定地说:“只要在保护,一切都不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驻江西记者 伍文珺)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