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海(1892-1964) 工小丑。河南省灵宝县下硙村人。幼年即跟班学艺。30岁以前,主攻小生,后改演小丑,艺术上属南路派。先后搭过灵宝县苏老六班、杨四勤班、张彦敬班、陕州张颂君班、永宁王海潮班、平陆王选贤班等。建国后一直供职于芮城县黄河蒲剧团。
李心海在表演上善于运用夸张的动作,突出人物性格。他做戏严肃认真,绝不以外在浮浅的噱头取胜。其越认真,喜剧味就越浓,就越耐人咀嚼。《意中缘》中的《画梅》一折是他的代表作,他抓住黄大监“胸无点墨,强装斯文”的特点,重墨挥洒,高度夸张,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当杨云友觉察婚配者不像董思白时,借故画梅,让黄天监鉴赏题诗。李心海从角色心理出发,装腔作势,冒充大家,却失手将砚台中的墨水倾在桌上。情急之下,忙用双手掬水,丑态毕露。继而两手握墨,吃力地研墨。执笔时,又如同握椽,东涂喜抹,气质上好像行家里手,动作上却又拙劣不堪,令人捧腹。不慎把墨滴在画幅上,又急忙用手去掬,已是泼水难收.尴尬至极,只好自我掩饰.佯作“白言白语”:“水洇了!江岸有风……”然后拿起画绫,用手摇摆:“见风就干!见风就干!”观众轰然大笑。他认真却拙劣的表演,产生了极好的剧场效果。而他那高度夸张的动作.因完全与剧情和人物相符合,反让观众感到非常自然。他在《画梅》中塑造的黄天监这一独特的舞台形象,其表演手法至今仍在舞台上传承不朽。
李心海的拿手戏,还有《盗书》中的蒋干、《十五贳》中的娄阿鼠,《扫秦》中的疯僧、《龙风旗》中的刘蝴蝶、《麟骨床》中的牛二、《阴刚树》中的朱陶、《破金鳌》中的暹罗王等。他在晋南和豫西黄河两岸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群众亲昵地称呼他为“三花睑心儿”。
李心海还是个“戏篓子”,虽目不识丁,却腹藏万卷,全部南路二十四本戏的剧词、舞台调度和角色表演等,均可“提包袱”。所以1956年在太原剧日发掘鉴定演出中,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58年受地区委托,主办丑角培训班,学员20余名,其中即有后来的名丑赵灵喜、王民孝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