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咿呀呀,咿咿呀。”在这里,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田间地头,随处都可以听到这样或优雅或铿锵的琼剧声,这里是“琼剧之乡”———海南定安。游览完静美祥和的“三色”定安,你可以去看看定安琼剧,感受一下南国梨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定安琼剧名伶辈出,在海南民间流传有“没有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近年来,定安琼剧更是越唱越响,2011年11月文化部授予定安“中国民间文化(琼剧)艺术之乡”的称号。同年8月在省侨联的带领下,定安琼剧团唱出国门,唱响世界,成功出访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三国,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侨胞的热烈欢迎。

多家杂糅300多年酝酿

琼剧之花定安生根发芽

“定安历来是土戏之乡,福建和潮州的教戏师傅都曾来教戏和落过户……”翻开《海口地舆志》,我们不难追溯到定安和琼剧的渊源:早在明崇祯年间,福建籍艺人汪丽贞跟随南下的戏班到海口一带演出,落户到此,之后迁至定安县定城镇南门街定居,以收徒授艺为生,并在此期间组建了定安最早的戏班———“老三春”班,汪丽贞亲自登台演出,走出了一条组织戏班的新路子。

同时各地移民不断聚集,明洪武军带来“军戏”,闽南客商带来木偶戏,诸多剧种在此碰撞糅合,在吸收本土名歌杂调、土乐八音、斋月斋舞、道乐佛曲的基础上,融入了木偶戏的表演程式,并用定安话演唱,形成了海南“土戏”。清代乾隆年间,福建人李庆隆随“闽南梨园戏”戏班渡琼演出,在定安龙塘镇(今龙河镇)开馆收徒,传授“闽南杂剧”。李庆隆在传授剧艺中注意吸收海南当地民歌、八音、道坛乐曲等民间音乐,将其融入“闽南杂剧”中。经过长期的不断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琼剧”雏形初步形成,基本具备了海南本土特色的音乐、剧本、演唱风格、表演套路等。李庆隆也被誉为“戏班祖”(他死后被葬在定安龙河甜葫芦岭)。

“土戏”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不断地改良和发展,最终成为岭南四大剧种之一的琼剧。定安是琼剧的发源地,历来被誉为琼剧之乡。

一腔纯正定安音

一曲悠悠琼剧调

无论如何衍变和发展,琼剧调多为定安音却是不争的事实。著名的琼剧编剧陈德雄先生说过“过去的琼剧音乐就是以定安的语调为基础配曲的,如改用别的语调,那么全剧的曲调就得改”。那么为什么琼剧偏爱定安调呢?除了定安是琼剧之乡外,更重要的是,定安音有着先天优势,那就是铿锵有力且刚柔相济的语调,既适合戏剧中打斗的轰轰烈烈场面,又适合卿卿我我的感情戏情节,所以定安音天生是琼剧调。然而海南人虽听得懂琼剧,但是想要用地道的定安音唱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在定安教戏的戏馆中,如果你听到外地人用不太流畅的定安话唱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琼剧的唱腔来源多样,难以考究,而如今琼剧的唱词是以七言和八言偶句居多,另外,定安的一些民间小调对琼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琼剧也带动了其他文化在定安的盛行,在宋、元年代就流行的“八音”,生活气息浓郁,有地方特色,并可与琼剧表演进行结合;而定安的“斋醮科仪”应用于各种道教祭典,是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到定安,由于斋事活动的演唱、道白等与琼剧有所相同,所以常常将“斋蘸科仪”与琼剧“绑”在一起进行。

一村锣鼓一村戏

家家户户都登台

琼剧成长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末民初,解放后也繁极一时,当然这其中也经历了无数的起起落落。对此,卜效村的吴盛文一家见证了琼剧发展的三个世纪。吴盛文的祖上先是在木偶剧团演木偶戏,后才演琼剧。据吴盛文老先生讲述,清朝时期的卜效村是个小村庄,福建籍的艺人常到这里传授戏剧技艺,加之当时老百姓靠天吃饭,生活艰苦,便尝试着跟戏班演戏,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之后演戏的人越来越多。

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开馆授徒、拉班演戏的热潮,有时候村里同时开设几个教戏馆,组建不少班,其中“凤”字班班主就是他的父亲吴凤文老先生。1951年,吴凤文老先生组建了解放后本村的第一个剧团———卜效村剧团,培养和造就了大批艺人,而卜效村家家户户都有人登台演戏,甚至以戏为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海南13个县级剧团中,12个剧团的团长及主要演员为定安人。等到了七八十年代,定安县的业余剧团发展到72个,经历了文革和体制改革后,吴盛文也跟其他的琼剧艺人一样,转入别的剧团谋生。定安不仅艺人众多,世代相传,而且艺技精湛,被誉为“琼剧之邦”。“没有定安不成剧团”,已成为海南百姓心底的共鸣。

开枝散叶几起落

琼剧之花遍地开

海南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定安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文艺队伍———定安华丽琼剧团,也就是定安琼剧团的前身。剧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低潮,其间还经历了三次歇业和重组,最后一次重组于2008年。为了让琼剧继续“华丽”下去,挑起剧团重担的团长黄茂安开始寻求新的突破,而这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夫人徐姝璟女士。《秦香莲》《百花公主》等琼剧老剧目已经被大家熟知,人们总是希望能看到更新的剧目。于是在琼剧演出的淡季,徐姝璟便下到农村,与老人们聊天,寻找定安本土的故事,还要搜集大量的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记载,并将好的素材加以戏剧改造,后经过舞台排练、彩排、作曲等等,反复修改,才能定稿。而从创作到成型往往要花上半年的时间,正是经过这样的千锤万凿才有了《奏考回琼》。为了“接地气”,还创作了现代剧《父爱如山》,这些新剧目都受到了广大戏迷的追捧。

如今,琼剧还以另一种方式奇迹般地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成为了本土人们欢欣喜庆时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并相继出现了乡镇社区民间乐队和琼剧演唱队,与以前的谋生目的不同,他们多为自娱自乐。拉上十来个戏剧爱好者,拿出乐器吹拉弹唱,无论是茶余饭后小憩,还是无意经过,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几岁孩童,全都可以登台“过把瘾”。

琼剧之花绽放梨园

香飘世界蜚声海外

“村子里适合学戏的孩子们都早早地出去打工了,琼剧不容易学好,尤其是乐器学习难度大,好苗子不好找呀”。吴盛文老先生很无奈。为了让琼剧之花能在定安这片热土上常开不败,定安县文体局于2013年启动了“琼剧进校园”活动,并于2014年元旦举办了校园杯全县中小学生琼剧大赛,同时在部分学校开设了十多个琼剧兴趣班,让琼剧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为了普及琼剧,使之常态化,定安县还组建了13个民间琼剧同乐会,并在定安各个镇上的文化站秉承“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理念开展琼剧活动,定安县文体局定期举办琼剧唱腔大赛和琼剧骨干培训班。

2012年,定安县提出了打造琼剧精品的概念,每年投入上百万资金用于打造精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等。《奏考回琼》参加首届海南省文化艺术节获文华大奖(省政府最高奖)及三个单项奖;《父爱如山》在省文体厅举办的全省琼剧展演评比中获得团体最佳传承奖及五个单项奖。

过去定安琼剧名伶辈出,在海南民间流传有“没有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近年来,定安琼剧更是越唱越响,2011年8月在省侨联的带领下定安琼剧团成功出访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三国,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侨胞的热烈欢迎;2014年4月赶赴徐闻,参加“琼剧文化节”交流活动,开启了跨省的合作交流。谈及琼剧未来的发展,定安县文体局局长邢莉表示,创新的品牌要立足于本土的题材,让好的琼剧作品走出海南,更走出国门。

可以说,定安琼剧是海南琼剧的一个缩影,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唱响中国梨园之春蜚声海外,已经成为定安的一张历史名片。

定安琼剧之花绽放中国梨园,香飘海内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